中時電子報|政治新聞
2005.09.20 中國時報
財政改革與經濟發展 孰重
陳鳳英/台北報導
最低稅負制即將在立法院展開審議,引爆財政改革與經濟發展孰輕孰重的路線爭辯。財政部長林全強調,稅制改革主要是對現行稅制的不滿,以當前政府一年三千億元以上的財政缺口,不太可能靠直接加稅彌補,還是必須做出經濟發展大餅,稅收才有可能增加。
林全:稅改不要影響經濟發展
林全指出,租稅課徵最主要目的是取得稅收,但也要兼顧租稅公平,不要影響到經濟發展,徵納雙方成本不要太高,問題是很難同時做到。他坦承,為獎勵產業發展,租稅優惠減免一定會存在,但在「見樹又見林」的前提下,他希望「租稅獎勵存在之餘,不管怎麼獎,不能獎勵過頭」,由此來看,最低稅負制具有部分平衡功能。
林全強調,他並不反對在最低稅負制中訂下落日條款,只要現行制度能達到平衡,不需要最低稅負發揮功能時,就可以取消,但「從促產條例的演進,租稅優惠的落日條款會不會真的落日?我很懷疑」。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朱雲鵬指出,歷次的租稅改革最後都變成是減稅政策,這是不合理的。除了租稅改革之外,國家整體經濟發展也很重要,但我們目前欠缺明確的國家經濟發展大戰略,現在的政府幾乎沒有經濟發展戰略,各部會各行其是,這是最糟糕的。
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薛琦指出,國家的財政,就像是人體的骨頭,一個年紀大的人如果罹患骨質疏鬆症,不會馬上死亡,但若不小心跌一跤,就很容易死亡。因此,財政改革不能再拖延。當前最大的問題是兩岸關係定位不清,產業發展政策不明,企業界根本無所適從,結果政府只好對企業減稅,藉此想留住企業。
面對外界批評最低稅負制限縮產業租稅減免優惠,恐將打擊產業及經濟發展的質疑,林全則以一九六八年前後留美學者劉大中推動大規模稅制改革為例指出,當時的稅改奠定很多未來國家租稅制度的基礎,「那個稅制改革與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有很大關係,因為有健全的財政基礎非常重要」。
惟林全坦承,隨著國內政治民主化漸次開展,稅改的困難越來越大,尤其當政治民主化遇上財政威權化時,「兩個套不起來的結果,造成政府財政赤字越來越大」,包括南美巴西等國家,也因為受益與付費人無法連貫,導致債台高築。 至於外界質疑財政學者不懂總體經濟的說法,林全笑稱「我也不懂,為什麼我忽然變成不是經濟學者,而是財政學者?我明明念得是經濟博士」。林全直言,對社會某些人用二分法切割,進而影響社會共識的形成,感到遺憾,因為經濟的問題各個面向都要照顧,是社會科學中最有邏輯的一個,「經濟學運用的領域很廣,把財政部分排除,很奇怪」。
政大財政系教授曾巨威表示,財政學者現在被認為好像不是經濟學家,其實他們都是學經濟的。政府長久來過度依賴減免租稅政策來協助企業發展,這是必須檢討的。此外,政府的支出面也應檢討,租稅改革應建構在財政改革格局上。
朱敬一:經濟發展要把餅做大
中研院士朱敬一表示,經濟發展是要把餅做大,再透過稅改建構合理的分配基礎,兩者著重面向不同,沒有衝突。
朱敬一指出,目前社會認為稅改與經濟發展間有衝突,主要是因為很多人將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中的租稅優惠,與經濟發展掛鉤,但事實上,「全球各國儘管都會補助產業發展,也沒有哪個國家像台灣這樣包山包海又內容重覆地補貼」。
對政院版的最低稅負制草案,朱敬一表示,由於政院並未直接處理促產的租稅優惠問題,也未挑戰海外所得,繞了一大圈之後的最低稅負制,妥協成這樣,輿論上的阻力應該不大,但不代表政治或工商團體的阻力減小,未來行政當局還是應多溝通宣導,形塑民氣爭取多數支持。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