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Policies

Wednesday, August 24, 2005

為台灣高等教育把脈

2005.08.24  中國時報
為台灣高等教育把脈
劉全生.劉兆漢

不久前立法院通過了行政院所提的五年五百億元方案,用以打造「國際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中心」,此舉對台灣的研究型大學不啻久旱逢甘霖,此經費如能公平合理分配、有效運用,當可提升台灣高等教育品質及學術研究水準。

如何合理分配有效應用,見仁見智,近來在大學校園、教育界及媒體都多有討論,因之也引發了一些基本問題。
教育部在三年前依據不同的指標(論文發表、研究經費、研究成果、碩博士生人數……等),作為評定國內研究型大學的指標,核定台大、清華、交通、中央、陽明、成功、中山等七校為研究型大學。中央、交通、清華、陽明四校更於九十一年共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積極整合研發、行政與教育資源,致力於教學與研究水準之提升,兩年多來已頗具成效,與台大形成良性競爭,這七所大學應為台灣一流大學的基本選擇。在今天台灣社會面臨急遽變遷和嚴峻挑戰之際,大學應培養能關懷社會、明辨是非的領袖人才;同時,高科技產業在轉型困境之中,這些大學更需要與企業緊密結合,作共同研發,來創造發明新產品,為台灣製出品牌。所以台灣的頂尖大學發展,一方面要發展特色、培育精英,向國際一流大學急起直追,另一方面,要配合當地高科技企業發展需要。比照加州經驗,台灣應需五到十個頂尖大學。

台灣之大學數量,自十年前50餘所至目前超過160所,大學在學人數亦增加一倍達一百萬,今年大學聯招錄取率已高達89%,大學教育已達成普及之目標,然政府之高教經費每年仍在七百多億元,十年來並未隨之增加,致各校教育經費短絀,教育品質下降及學生水準低落,從而衍生嚴重社會與經濟問題。

在這全球化的時代,台灣高等教育面臨之國際競爭日益嚴峻。最近天下雜誌有一篇亞洲六強(中、日、台、韓、星、港)高等教育的比較報告。其中對每個大學生的投資,台灣敬陪末座,每一位學生每年為四三○○美元,低於中國大陸重要大學的五八○○美元及韓國的七五○○美元,不到日本(一一○○○美元)的二分之一,約是新加坡(一八○○○美元)的四分之一。美、日高教本已遙遙領先;香港、新加坡近年投入大量經費於高等教育,其教師待遇已數倍於台灣;韓國亦大幅增加經費,促進高教發展;中國積極致力於發展重點大學,其大學學生已達二千萬人,並大幅贈地擴建大學校區,許多大學擁有數百公頃之新校區,並在校區附近發展高科技園區,引進國外大企業設立研發中心,加速促成產學合作。

台灣之研究型大學在近年經費日益拮据情形下,仍能維持一定水準,主要為優秀教師之全力投入與優良學風所致。目前台灣的研究型大學師比生已多達二十,而世界一流大學多在十以內;老師與職工比在台灣約是二比一,在國外一流大學是一比二,所以台灣的老師負擔沉重而待遇偏低,卻能敬業實幹,令人敬佩,但也更需及時幫助,才能長久維持。

台灣研究型大學要進入世界一流,必須要能因應世界的主流、發展自己的特色。其方向為:

第一,加強國際化,使學生有國際經驗和世界觀。通過與國外大學的交流與合作,實質的交換學生和老師,並使學生認識到地球是全人類及生物的家園,從而有世界公民的意識與擔當。

第二,要培養國際一流大學的優良學風,誠樸純正、尊重學術與專業,使學生不但能卓越創新,而且能獨立思考、明辨是非,成為各界之領袖人才。

第三,做為廿一世紀資訊革命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一流大學,要能充分掌握資訊革命、網路數位化、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和機會,用來創新教學研究的工具和手段,使學生能主動網上學習。

第四,一流大學要有人文與科學並重的文化,和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台灣有深厚的中華文化根基,復有美國及西方文化的引入,所以台灣應該是發展現代學術和高等教育的寶地。(劉全生為中央大學校長,劉兆漢為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總校長)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