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Policies

Tuesday, September 06, 2005

大學 只會愈護愈弱 人才 哪裡好哪裡去

大學 只會愈護愈弱 人才 哪裡好哪裡去


王釗洪/大學教授(嘉縣民雄)

聯合報日前刊出本土菁英搏浪西進專題;同日也報導陳總統在青年國是會議重申「只要擔任總統一天,就不可能去承認大陸學歷」。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政府對兩岸人才培育與經濟交流,還拿不出有遠見、確實可行且前後一致的政策。

一般人接受大學或研究所教育,不外乎是要充實自己,為未來就業作準備,也就是所謂的人力投資。既是投資,就要講報酬,哪裡報酬高、回收快,人才就往哪裡去。因此,政府想要培養優秀人才,並且留住人才以為國用,根本的辦法還是要創造優良的經濟環境,提升優質就業機會。

回顧一九六○、七○年「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年代,多少優秀青年,負笈他鄉,自我投資。當時許多人也擔心人才外流。所幸當時政府並沒有因此而採取閉關政策。到了一九七○年後期,在歐美儲備許久的人才開始逐漸回流,終於得以貢獻於八○、九○年代稱為「奇蹟」的台灣經濟成長,甚至造就了所謂的「高科技時代」。

許多人都很訝異,陳水扁總統不承認大陸學歷的原因,竟然是為了保護台灣一百六十多所大學,以免招不到學生而關門。教育其實只是一種服務業,大學教育不過是諸多產業的一種。產業需要開放競爭,才能發展、茁壯,保護只會愈護愈弱,造成永遠是「嬰兒」的結果。

台灣一百六十多所大學是否需要以「不承認大陸學歷」來保護,甚至這些大學是否應該開放招收大陸學生,以注入新血、增強體質,恐怕大學校長們最清楚,何不集思廣益,問問他們的意見?

退一步說,就算台灣的大學能避開招生的問題,教育了一批批台灣本土的大學生或研究生,他們畢業後找不到理想的就業或投資機會,只好紛紛「出走」或「西進」,楚材晉用,終究也是枉然。菲律賓所教育出來的大學生不可謂不多,但是因為政治敗壞、經濟環境欠佳,找不到工作,最後只得淪落到鄰近各國當菲勞,可為借鏡。

人才流失不外乎推與拉兩股力量的作用,有能力出走的人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因此,教育政策須以經濟實力為後盾,兩者緊密結合,相輔相成,才能留住人才以為國用。否則,難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甚至頭痛醫腳,一敗塗地,國本盡失。

【2005/09/07 聯合報】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