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鑑目的在創造進步
2005.08.31 中國時報
評鑑目的在創造進步
郭峰淵
當飛機盤旋在桃園機場上空向下眺望時,不得不注意到雜亂無章的道路結構。在這種結構下的台灣,你若要從甲地到乙地,你必須要有人脈,講交情,走捷徑,否則將遺失在這雜亂無章的迷宮中。走路如此,做事亦然。台灣的社會有如作家柏楊所說的醬缸,一定要拉關係,要鑽營,要特權,要上有上策,下有下策,否則將徒勞無功。
當飛機至洛杉磯降落向下眺望時,則會發現棋盤式的道路結構,在這個結構下,當你要從A到B,你會遵循一張條理分明的地圖以達到目的。這種結構反映了西方在啟蒙之後的科學及法治的思維,人情、鑽營、特權並未能帶來額外的優勢,因此守法成了大家的習慣。
所以,一個制度放在台灣,或放在美國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最近的大學評鑑。在台灣,評鑑是一個製作成績單的比賽。在美國,評鑑則是為了創造一張進步的藍圖。
就以南部某國立大學為例,新任校長為了輸人不輸陣,想盡辦法運用關係以確定一張漂亮的成績單,甚至在評鑑委員與教師們的座談上,不該參與的校長主秘與學務長都出現了,並全力督導其他老師來應答。這種方式製作出來的成績單當然很漂亮,但也是很虛幻!
相對的中山大學管理學院今年參與美國AACSB的評鑑。AACSB評鑑的核心精神是「持續性的進步」。所以每一個受評學院都可以有自定的願景與目標,但重點則是:為何以此為願景及目標?學院已經有何措施來達成此願景及目標?又有何機制修正此願景及目標,並持續改進?中山大學管院很幸運的通過評鑑,但更幸運的是它必須建立一個能夠創造持續進步的組織,每年也都必須繳交進度報告,否則將失掉AACSB的認證。
一樣評鑑兩樣情。在台灣,每個學校都為了成績單在拚命,在美國,學校則是在尋求進步的方針。教育部高教司長說評鑑制度將成為「退場機制」的依據。台灣的大學超過一六○所,每年該退場也許有五%到十%。高教司長的說法是否意謂著整個評鑑制度是為這些少數而設,那不是很荒唐嗎?教育部是否更應關心,其他將近一百五十所的學校「如何持續的進步」呢?即使是台大、清華、交大、成大等「名校」,也都應該有他們自己進步的藍圖,而不是因為有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可以分得大量補助而沾沾自喜。放眼世界,持續進步不正是世界一流大學共有的特色嗎?
筆者回國八年,發現很多先進國家的發明,至台灣都走樣了。而「成績單文化」幾乎都是背後的罪魁禍首之一。例如,很多資訊系統,因只被用來儲存漂亮的成績,而只能當參考用。全面品質管理系統如ISO,也都是在拚成績,掩蓋了事實真相,造成了以謊止謊的惡性循環。這些先進的發明,碰到台灣的迷宮及醬缸,都被徹底的擊垮。
評鑑當然有促使少數學校退場的功能,但真正的目的應是創造多數學校的進步。同樣的,考試也可以用來刷掉極少數不良的學生,但真正的意義,應是幫助多數學生持續性的進步。這種評鑑或考試的價值觀跟台灣傳統的成績單觀念大為不同。事實上,對教育部而言,最重要的工作應是改變其本身僵化的結構,逐漸的去除迷宮及醬缸文化,不再迷信成績單,並重建以人為本的教育制度。教育部想透過評鑑來塑造世界一流大學,但成績單文化不能達成此目標。不相信,就看看九年一貫好了,什麼都改,但是成績單文化不但未改反而惡化,造成今天台灣中小學教育無所不考的亂象。
所以這次大學評鑑小組最重要的報告,應不是各校的成績單,而是一個如何進行評鑑,創造持續改進大學的藍圖。而教育部也應知,一個持續性進步的教育部,實是台灣教育改革的首要之務。
(作者為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