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特色,才談國際化
民生報社評
先有特色,才談國際化
文建會於日前宣布,推動地方小型國際展演活動,以「二○○五福爾摩沙藝術節」為名,包裝行銷台澎金馬各縣市的藝術活動。這是一種結合觀光發展和產業效益的構想,很符合時下文化建設重視創意產業的潮流。然而,它的文化效益是否符合文化界的期待呢?卻是值得我們檢討的。
地方的藝術季,本是自地方文化傳統中自然發展出來的活動。某地方的傳統宗教、民俗或產業活動,從今天看來有民間藝術的價值,應予保存、發揚者,藉著政府的力量,凝為一種節慶,以激勵地方人士的愛鄉精神,並向外推銷,成為有吸引力的觀光資源。因此,在藝術季形成的過程中,最重要也最基本的核心價值,是發揚地方傳統文化。產業化與觀光化也是我們所要的,但那是附加價值。不可諱言,經濟效益有時候是推動藝術季活動的動機,唯正確的推動方式,必然會以地方文化的發揚為主軸。這個主軸一旦渙散了,藝術季就變成純粹的政治或商業活動了。
回頭看看各縣市的藝術季,卻可發現,大多只是政治性與商業性活動。除了極少數與地方傳統技藝有關,如苗栗的三義木雕外,大多是東拼西湊,勉強做出來的。做得成功的,如花蓮石雕藝術季、宜蘭的童玩節,雖與地方文化並無關連,還可以產生一些促進藝術或休閒娛樂的功能;做得不成功的,只是地方政府首長乘機宣傳政績的活動而已,有時候連商業的利益也談不上。
先在地方文化的特色上站穩腳步,再以國際藝術季為號召,才是正確的步調。若以急功近利的心態,隨意找一個藉口,便自說自話的辦理起國際活動來,恐怕所謂國際化也只是一個欺騙自己的幌子。試想:沒有傳統內涵的產品,如何吸引國際人士前來參觀或購買?
請不要濫用國際藝術季之名,壞了台灣的聲名。
【2005/08/17 民生報】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