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教育部五百億的大學特別預算
2005.06.28 中國時報
評教育部五百億的大學特別預算
中時社論
教育部五年五百億「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中心」的預算,最近引起了極多的討論。由於教育部要求各校提出「法人化」的規畫期程與「規模化」的擴校構想,因此招致不少反彈。有的學校「含淚」送計畫書,有的則是「賣身」併校;大學為了爭預算弄到如此扭捏不堪固然失態,但教育部高教司長近日卻又表示規模化等並不是教育部的要求,而是審查委員的考量因素,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也令外界瞠目結舌。
自民國八十八年起,教育部與國科會開始推動「追求卓越」專案,希望能透過個案預算的補助,帶動卓越的學術研究。這一類追求卓越預算是以研究計畫為審查基礎,於是各校紛紛組織「卓越研究團隊」,將知名院士、講座、甚至諾貝爾獎得主,拉到團隊來充當顧問或替身,以利經費爭取。一般而言,追求卓越預算大都落入大牌教授之手,但四、五年下來究竟產生了多少卓越的研究成果,卻從來沒有人評估過。自民國九十二年起,教育當局的高教預算補助又出現了新的形態。由於追求卓越的預算是以計畫「個案」為補助對象,或許有見樹不見林的盲點,因此當局決定以整塊預算補助的方式支援若干大學,而不再細究受補助大學校內的分配。此種以學校為單位的「整塊」補助,理論上是較佳的高教預算支援模式,但必須要有配套措施,否則撥錢如潑水,恐怕難有實效。前述五年五百億的發展一流大學預算,就屬此類整塊預算,而廣受各界批評的,大概就是教育當局難以啟齒的配套措施。
台灣該不該發展一、兩所一流大學呢?應該。教育當局發展一流大學的規畫方案值不值得批評呢?值得。且讓我們一一解說如左:首先,既然要推動世界一流大學,為什麼又在預算規畫中冒出所謂「頂尖研究中心」呢?坦白說,這就是和稀泥的障眼法。台灣地小,有可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最多只有兩、三所。由於擔心沒有搶到資源的其他知名大學反彈,當局遂廣開方便門,允許各大學以個案計畫申請「頂尖中心」預算。這樣做必然稀釋了一流大學的預算額度,也間接助長了各大學另一波瘋狂撰寫計畫書的搶錢潮。
教育當局為什麼又要求大學法人化呢?據了解,是因為目前若干所龍頭大學在民粹風氣的影響下,學校已經走上了校園普選的歪路,渾然不知大學其實是社會的資產。這些學校大小事務全被自以為有「民意基礎」的校內教授所綁架,其普選所衍生的拜票、宴客、競選等歪風,也使得校園成為爭議之地、校長主管成為爭議之人。教育部似乎不敢明指此類民粹歪風與一流大學背道而馳,也不敢點明其經費撥補將參考校園民粹扭曲的程度,只好琵琶半遮的提出「法人化」的要求,希望以此準則間接改變大學生態。然而究竟什麼是法人化?各校法人代表如何產生?迄今皆無共識。萬一將來各大學訂出一個「法人代表悉由大學教師員生普選產生」的變相民粹規則,那麼這樣的法人依舊不能擺脫大學民粹的綁架,又怎麼可能邁向世紀一流呢?
教育部為什麼要求大學「規模化」呢?這恐怕也與清交合併難謂無關。如前所述,台灣至多只有兩、三所龍頭大學有些許可能邁向世界一流,而最理想的情況,則是有兩三所旗鼓相當的大學彼此競爭、以激勵向上。清交併校當然有利於形成與台北龍頭大學競爭的均勢基礎,而規模化的出發點,也許就是源自於此。以上的邏輯不能說錯,但也有相當的盲點。清交合併確實有利於競爭規模,但是當龍頭大學不長進時,教育部不敢直接對龍頭大學的預算撥補有所節制,卻拚命在干預、促成龍頭大學的「競爭者」併校,這又是什麼邏輯?如果推動規模化真是為了促成台灣內部旗鼓相當的競爭團隊,教育部卻又始終不明講、不說服,只是做些不著邊際的閃爍回答,也難怪許多大學會反彈。
總之,既然五年五百億是特別預算,就應有特定的政策目標。教育部要推動世界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中心,最少最少,主管的司長、次長、部長,總該有些理念、想法與堅持吧?我們能不能請這些主事者開大門走大路,坦坦蕩蕩的辯護自己的政策、陳述自己的理念?如果教育部能爭取到立法機關與社會的認同,就去貫徹特別預算,若無法爭取認同,就不要扭曲的執行漫無目的的預算。教育部目前的作業模式,卻是政策理念訴說不清,關鍵原則隨意退讓,從規則到審議等大小爭議又都推給外聘的專案委員會。這樣胡亂地花五百億,台灣五年內真能產生一所世界一流大學,那才真是亞洲奇蹟。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