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Policies

Sunday, May 15, 2005

學術研究與政策規畫

2004.11.19  中國時報
學術研究與政策規畫
張榮豐

二○○三年當我告別了十三年的政策幕僚生涯,回到學術研究的領域(一九八○至一九九○年我曾在這個領域)時,經常會遇到朋友們問到,「政策研究」和「學術研究」最大的差別是什麼?剛開始我會說:我還沒有想過。不過很多朋友都會說,你有十年的學術生涯,又有十三年的政策幕僚經驗,有義務回答這個問題。本文就是我嘗試略盡這個義務的淺見,以供學術界及政策研究的朋友們參考。嚴格的說,學術研究與政策規畫密不可分,但二者又有明顯的區別,二者不同點有以下各處。

一、學術研究在解決「為什麼」的問題,在應用時常遭遇的困難是理論模型中的變數組合,和生活中遇到的變數組合或假設條件有差距,因而很難馬上運用來解決實際問題,而政策規畫在解決「如何操作」的問題,不過常因無法掌握問題的本質,而使得政策流於「頭痛醫腳」沒有對症下藥。對問題本質的掌握,則有賴學術研究的支援。


二、學術研究大部分是過去導向,尤其是社會科學方面。而幾乎所有的政策規畫都是未來導向,所有主政者莫不關心未來。一九九○年我剛擔任政策幕僚時,感到十分挫折,因為對長官所提的問題,幾乎皆無法回答。後來終於恍然大悟,即過去所受訓練皆以過去導向為主,最後終於調整為未來導向。不過未來是充滿了不確定性,如何運用各種工具,以及學術上的基礎研究,去降低未來的不確定性,就變成了政策規畫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工作。

三、學術研究常是屬抽離時、空因素,以建立理論模型的工作;而政策規畫則非常重視時間和空間因素。有再好的政策規畫,如果離開了時間、空間的因素,常會變得不切實際,而無法推動。而政策規畫所重視的時、空因素,和前述第二項未來導向結合考量,可以知道其所重視的當然是要預測推動此項政策的未來時空環境。在企業界的管理,相當倚重管理會計,而管會中的攸關資訊(Relevant Information),通常是指和未來有關的資訊,其原理和此相同。

四、學術研究由於要探討現象背後的原因,即因果關係或發現真理,所以不能先有價值判斷,必須實事求是,否則容易誤導研究結果。但任何政策規畫都有明確的目標或價值觀,否則即無法規畫達成政策目標之策略。一旦政策目標確立後,也同時可以確定那些資訊是攸關的(Relevant)或有意義的。

五、學術研究使用的工具以分析性為主,例如:經濟學中的計量經濟,微分方程、隨機過程…等;而政策規畫由於重視如何操作,所以使用的工具較具操作性,例如:作業研究(OR,中國翻成運籌學)中的賽局與謀略、動態規畫、計畫評核術(PERT)以及劇本寫作(Scenario Creating)、兵棋推演(War game)…等。

六、學術研究允許個人或小團隊的研究,但政策規畫則是系統工程的概念及產物。政策研究不只須整合不同專家,而且相當重視時序。

最後,政策規畫永遠要準備應變計畫,因為未來是不確定的,對手的反應也是不可掌握的。所以學者可以意氣風發,但幕僚人員永遠要戒慎恐懼。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本專欄不代表本報立場)

1 Comments:

  • 寄件者:林秀英(Alice Lin)
    日期:2004年11月19日

    最後一句感受深刻,
    大學教授可以在各個場合清高(意氣風發)
    指責官方或官方委託的研究,
    但常常幫政府部門接計畫的研究機構,
    卻得要為小心謹慎的官方多所約制,
    如果是正面建議相當樂於接受,
    若是官僚習性的約制,真讓人......

    如何取得平衡點?

    By Blogger Chicago Lin, at May 15, 2005 at 10:55 PM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