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Policies

Monday, June 13, 2005

大學師資的警訊

2005.06.14  中國時報

大學師資的警訊

柯承恩

台灣經濟發展,人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台灣從勞力密集產業、轉移到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知識密集的過程中,都需要人才知識能力的轉型與提升。一九七○ 年代我們有人才外流的問題,出國的人留在國外工作不回來,到了一九八○年代開始有許多人逐漸回國,帶回來他們在國外獲得的知識及經驗,與國內產業發展結合,最明顯的就是台灣電子科技產業的發展。但是一九九○年代末期到現在我們又面臨了另外的問題,一方面是國內產業變化快速,國內人才的知識需要加速的更新。另外一方面,出國學習高深知識的人才逐漸減少,影響了能夠銜接國際知識的未來人才來源。此一問題在國內的大學已經浮現出來,必須要積極因應,否則等到問題更嚴重時,會對我國人才培養產生長期不利的影響。

人才的不足可以從管理學的領域來看。在一九八○年代末開始,許多在國外主修管理相關領域的學者陸續回到國內,成為國內大學的主要教師來源。例如,台大管理學院在一九八七年從原商學系擴大成立,十年內師資由卅幾位增加到八十多位,主要由國外知名大學回來的博士。大學部的學生由原來商學系一年一百多人,擴大到一年五百多人,加上研究所一般碩士、EMBA碩士班等的成立或擴大,快速反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可是到了二○○○年左右,新增師資愈來愈少。雖然學校成長到了一定的程度後,師資增加速度變緩。但即使有空缺,也不容易找到想要的人才。主要是因為到國外就讀博士的台灣學生愈來愈少,讀好大學的更少,自然能回來教書的人選跟著降低。這不只是管理學院,理工科等也都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當然國內大學本身也培養博士班,也有不少優秀的學生。但是如果在學或學成之後,缺乏到國外優秀大學進修或與國外學者合作的經驗,會使得國際學術經驗呈現不足的情況。尤其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不只是經濟產業的跨國來往,學術界也要有國際交流學習的經驗才不會故步自封。所以如何獎助國內的博士學生或畢業後的出國進修與國際合作非常重要,否則未來台灣學者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會面對更大的挑戰。

相反的在過去十多年的時間內,中國大陸到國外留學的人數大增,而且進入名校的人數很多。畢業後不只是留在國外,甚至回國的都開始發揮他們的影響。十年前,筆者與台大同事參訪對岸重點大學,討論時注意到對岸學校教師年齡層較大,平均五、六十歲,後來才了解因為文化大革命使得教師師資中斷。但這幾年去參訪,就發現情況改觀,反而對岸教師比台灣教師年輕,因為對岸學校出國學習的人已回流,而且重點大學更是高薪聘請,待遇的絕對數字有些已超過台灣,所以大陸留學生願意回到學校。台灣在兩岸經濟發展中之所以有優勢,主要原因之一是平均人才素質較高。但是這個優勢如果不能維持或強化,未來確實會在競爭上出現弱勢的局面。

還好政府主管機關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已經開始獎助本國學者及學生出國進修或研讀高級學位,但是範圍與實際的效果還屬有限。我們盼望主管機關進一步的了解大學師資的變化趨勢,更積極的培養新一代的教師團隊,讓台灣在整體人才發展上的長遠基礎不落人後,以便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繼續增進整體的競爭力。 (作者為台大會計系教授)(本專欄不代表本報立場)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