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Policies

Monday, May 16, 2005

政府效率與國家競爭力

2005.05.17  中國時報

政府效率與國家競爭力

柯承恩

在最近知名的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所發布的二○○五年國際競爭力指標中,台灣名列第十七名,比去年進一名。其中企業效率從二○○四年的第七名升為第六名,但政府效率卻倒退一名成為第十九名。其實不只是洛桑管理學院的指標,其他像世界經濟論壇(WEF)的競爭力指標,也都有類似的情況。雖然政府效率比起以往已有進步,但相對的成果與企業相比,仍然落差甚多。如果政府能夠更有效率,台灣的競爭力一定可以有更好的表現,難道政府效率就沒法改變嗎?

事實上要進入政府機關做事並不容易,要高考或是普考,錄取率也不高,所以進入政府機構工作的人,應該是有相當的水準。政府裡面也有認真工作,願意為社會犧牲奉獻的公務人員,為什麼整體的效率會與企業有如此大的落差呢?這可以從幾方面來看。

首先,政府機構缺乏市場的競爭。政府機構不必像企業界一樣為生存而不斷的尋求突破。而且政府機構的績效不像企業那麼明顯,可以用獲利來衡量。因為績效衡量不明顯,就不容易看出好壞。機構內部有人認真,也有人不夠認真。但是對認真的人長官所能給的激勵有限,對不認真的人又無法處理,頂多給他調個閒差,反而容易形成「能者多勞」,愈認真愈能幹的人,就愈辛苦。在這種情況下,組織的整體效率要提高,是非常的困難。

其次,重視程序遠過於解決實際的問題。政府為了防止公務人員運用公權力,產生貪瀆的行為,所以法規對於行政程序上的規範,做了高度的限制。違反程序成了嚴重的過失。個人曾經聽到高階的行政官員感嘆的說,他一天內所簽核幾十件的公文中,公文中的說明大約超過百分之七十是在強調程序的問題,剩下不到百分之三十是在談實質的問題。為什麼會這麼重視程序?就是因為怕程序不符規定而造成法律上的責任。尤其擔心受到「圖利他人」的誤解,使得一般公務員的行為是保護自己為重,也讓公務人員積極協助人民解決問題的熱忱,蒙受陰影。

再者,公務機關人才進用成長的僵硬。任何組織的競爭力與人才成長有高度的相關。我們透過高普考進入公務行政體系後,一個人就一直在公務體系中成長,直到退休或提早離開。但是社會環境變化快速,政府要管理社會的知識能力相對弱化,可是沒有通過考試有經驗的人才進不來,或是政府的條件不夠吸引力,自然難找到了解社會經濟各領域的專業人才來擔任。根據資料,政府初階人力的薪資待遇比民間所提供的高,但是高階人才的待遇反而比民間低很多。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更多專業知識的高階職務,即使開放,優秀的民間人才也不見得會加入。因此如何讓更多優秀人才加入政府,加入後發揮貢獻,是政府效率改善不可忽視的一環。

這幾年政府所推動的政府再造就是想提升政府的效率,而國際競爭力指標再次提醒台灣在政府競爭力上所需努力的警訊。很巧合的是五月十四日任務型國代選舉結果又給了台灣一個突破政府競爭力受限的機會。如果未來在國會與行政體系能有結構性的改變,並且積極解決前述的問題,台灣在國際的競爭力將會有更突出的表現。 (作者為台大會計系教授)(本專欄不代表本報立場)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