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願景 建立願景
2005.05.24 中國時報
建立願景
柯承恩
有時候外國學者專家來台灣,最常問起的一個問題就是十年後台灣產業或經濟會如何?這真是令人一驚,是的,十年後我們會怎樣?
前一陣在台大EMBA討論產業與政府關係的案例中,有一個政府的案例用的是新加坡的發展個案。在一九九○年左右,新加坡就規劃了二○○○年的發展願景,逐步達成。另外一個案例是討論澳洲的葡萄酒產業,案例中談到了澳洲為了發展葡萄酒產業,以便與法國、義大利、美國等競爭,在一九九六年時訂下了名為「策略2005」的遠程發展計畫。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96﹣2002)是產量成長期,第二階段(2002﹣2015)是價值成長期,第三階段(2015﹣2025)則是卓越期,在特定市場建立品牌領先地位。不論是政府或是產業,這種長期發展的願景與規畫,是動員社會資源往前邁步的藍圖,也給社會或產業一個未來的信心。
那麼台灣呢?台灣目前最遠的願景規畫似乎只到二○○八年,這是二○○二年行政院所規畫的願景,現在已是二○○五年了,即使我們都做到了挑戰二○○八年的目標,二○○八年之後呢?
當然有人不認為政府有能力作長遠細部的規畫,因為計畫經濟究竟沒有辦法因應今天快速變化的環境。企業界有人說:「計畫不如變化,變化不如老闆一句話」,雖是開玩笑,卻也反映長期計畫的困難,以及決策者的重要。但是一個社會至少要對未來有一個大致的願景與方向,產業界才比較能夠根據對於未來的預期,調整產業的發展計畫。台灣因為政治紛擾,政策規畫與執行缺乏長期的基礎。也因此當亞太地區政治經濟環境快速變化,社會各界擔心台灣如何因應時,政府似乎很難提出一個具體而有說服力的願景。然而愈是政治紛擾,反而更需要能夠建立社會發展的共同願景,社會才能在政治紛擾之中穩定前進。
在政黨輪替之前,一黨長期主政,雖然不夠民主,但也給政府行政體系一個較穩定的施政環境,所以還較容易做中長期規畫。現在的民主政治,朝野攻防激烈,政府行政體系每天要應付當前的事情,擔心媒體的批判,還要因應立法體系的質詢,已經力不從心。所以,能夠處理當前或短期的問題就算不錯,至於許多中長期的重要問題只好延後順位,只好等有餘力時再說。
但是我們看到目前許多社會經濟問題的發生,其潛在的因素在發生之前早已存在。例如多年來產業外移的問題、台灣產業結構的改變等都不是突然發生。而台灣人口老化快速,對於未來在健保、經濟發展或社會福利的衝擊是甚麼,也已經逐漸呈現出來。這種對社會影響深遠的問題,是不論誰、哪一黨主政都要面對的,政府需要有深入了解並及早規畫因應政策。但以政府忙於當前事務的狀況來看,如果沒有下功夫的預先研究此種長期性的問題,恐怕仍會等到問題嚴重了,才忙亂一番的頭腳各自就醫。
所以國家長期發展的願景與問題,政府需要有深入思考分析的機制,並透過與社會的溝通,建立社會的共識。不只社會的總體願景,許多產業的發展也需要建立願景與各階段所需達成的里程碑,如此才能夠運用有限的資源,做更好的整合。也因此政府與產業界需要善用政策智庫及大學機構的研究人才,共同來思考社會與產業的長期發展的願景與方向。
很希望下一次不論是國內或國外朋友問起,十年後台灣產業會如何的問題時,我們會有更清楚的答案。
(作者為台大會計系教授)(本專欄不代表本報立場)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