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子宮投票?
經濟日報社論
用子宮投票?
面對台灣直線下降的總生育率,內政部憂心如焚;除了積極研議制訂「人口政策白皮書」之外,並不斷將台灣總生育率降低的危急情勢公之於眾,希望喚起全民共同關切。無奈兩年多來,連行政院內部的見解都無法整合,包括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會在內的各個山頭,各吹各的調;結果從民國90年到去年,總生育率又從早已不足以維持台灣總人口數不致下滑的1.43人,遽降為1.18人,直追全球最低水準。與此同時,適齡婦女未婚比率則直線上升,在25至29歲之間,竟首次突破一半以上未婚的記錄,而其中不願生育者的比率也較此前的資料倍增。可見總生育率快速降低,已不是簡單的,生養成本快速升高的問題,而是承擔台灣養育子女重任的這一代正用子宮投票,拒絕為其家庭、家族、社會眾多即將或正在接受年輕一代支持的成員,乃至整個國家,付出沉重的代價;或者說,他們拒絕更多無辜的幼兒、幼女,來到這一個生活愈來愈不容易,風險愈來愈難以承受、前景愈來愈模糊不清、風氣愈來愈令人搖頭太息、命運愈來愈捉摸不定的社會。除非這一切改觀,重新看見一線曙光,要直接為這一切付出代價或承擔責任的年輕爸爸、媽媽們,怎會改變他們手中選票的取向?
內政部的官員看到了問題的一面:在台灣生育、養育子女的成本快速升高,已讓許多家庭感覺達到了承受的極限,尤其是那些專業的薪資所得者,夫妻兩人都要努力賣命工作,時間就是金錢;生養子女可能代表其休息時間被剝奪,要蠟燭兩頭燒;可能代表其職場的投入會打折扣,影響升遷機會;甚至可能因家庭事業無法兩全,被迫犧牲一方的收入與前途。因此內政部主張模仿新加坡與瑞典的「嬰兒紅利制度」,讓每一個家庭的第三胎子女每月得到3,000元的津貼;而且據估計,即使施行46年,使總生育率回升到1.6人,總共的耗費不過區區10億元;如果能真以此戔戔之數讓台灣的生育率停止急速下滑,還能回升到10年前的水準,有誰會吝惜?
但經建會的官員立刻提出質疑,認為依各國實際經驗,這樣的津貼效果並不顯著;行政院婦權會與民間的婦女團體也不以為然,認為改善托育制度才是根本之道;這也正是「人口政策白皮書」兩年之間懸而不決的關鍵所在:降低養育負擔與改善托育制度,孰優孰劣?這樣的爭持一日不定,我們就一日不能痛下決心,拿出具體對策,挽狂瀾於既倒。
的確,單靠每月3,000元的津貼,誘因的確不足。就以內政部亟欲效法的新加坡為例,除了每月的津貼之外,更重要的是第三胎小孩可優先選擇就讀學校,家庭可優先承擔國民住宅等等對新加坡國民而言最實際的優惠。我們固然不若新加坡那樣的高度計畫與集權,但政府手中掌握的資源也不在少;只要我們的國民認知台灣生育率偏低的問題遠比新加坡嚴重,我們也會更早親嘗苦果,或許政府手中這些資源也可透過適當的立法變成誘人的優惠,攛掇已有兩個子女的家庭賈其餘勇,為國增產。而且,即使如此,我們仍然懷疑真有多少勇夫會在重賞之下挺身而出。
誠如許多勞工團體所強調,經濟不景氣,連自己都養不起,失業的恐懼又高懸頭頂,誰還敢生兒育女?尤其今年經濟成長率大幅下滑,主計處、中研院的修正預測都降到3.6%上下;同時7月1日勞退新制即將上路,成千上萬的企業各自摩拳擦掌在研擬自保之道,情況是每下愈況。何況這還是已有家室者面對的挑戰,還有半數以上根本尚無緣婚嫁的那一大群適婚年齡婦女,我們的社會根本不加聞問;如果連嫁娶之路都前途茫茫,奢談扭轉生育率,豈不更加草率?
我們這一代把國家的生育率弄成這個樣子,的確上有愧列祖列宗、下不能面對後代子孫,自身也會隨著年華老去而備嘗苦果;但若我們還是任由各個部會,各彈各調,各路英雄好漢,自說自話,結果朝議未定,敵軍已過河,再事蹉跎,總生育率只會江河日下,距離亡國滅種,沒有多少時日了。
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只能竭盡全力以扭轉頹勢;內政部的「嬰兒紅利制度」,如果不成功,政府幾無花費,如果大獲成功,區區數億元、數十億元的代價誰云不值?只是必須全盤效法成功先例,國家不費而惠的誘因,必須堆砌到有足夠吸引力的程度。婦女團體所堅持的托育制度,並不妨礙其多管齊下,如果能配合第三胎乃至第二胎的優惠,其誘因會更強。但與此同時,衡酌輕重緩急,有條件地針對育兒需求開放外籍幫佣,其成本更低而效率更快,應慎重考慮。
不過,歸根究柢,政治人物沒有管好眾人之事,讓人民失望、恐懼,無法安居樂業,才是被以子宮投票者唾棄的根源。年底三合一選舉將屆,我們是否可以當地生育率的增減做為最直接的指標,判斷誰應走路、誰應當政。在今天的台灣,用子宮投票可能比用腳投票,意義更為重大。
【2005/06/14 經濟日報】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