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Policies

Monday, June 27, 2005

稅捐激勵與知識投資

2005.06.28  中國時報

稅捐激勵與知識投資

柯承恩

最近各界關切的財政改革,焦點多半專注在最低稅負制,希望減少高所得者利用各種節稅方式所造成的不公平現象。但除此之外,陳總統對財政改革中,有一項關於個人用在學習知識技能之支出,是否給與適當租稅抵減的裁示,反而被忽略,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值得提出來討論。

台灣經濟因為產業外移及科技快速變化,使得結構性的失業成為常態。失業率這幾年約在四﹣五%左右,而且中年失業的比率增加。這種現象反映了產業變化時,就業人力與市場需要失衡的情形擴大。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在於原有的就業人力中,對於新興產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不能配合,以至於造成失業的情形。因此如何讓一個人維持並更新就業所需的知識,已是經濟轉型中重要的問題。

一般來說,一個人要維持經濟生活有兩種來源,一個是依賴自己的財富(存量的觀念),另一則是強化自己的就業能力,創造持續的所得(流量的觀念)。理論上來說,存量的財富也要靠流量的所得來累積,所以創造所得的能力非常重要。當社會步入知識經濟時,個人所得創造與財富累積與知識技能有關。如果一個人有滿足市場所需要的知識能力愈豐富,他創造所得的能力愈高,也愈不會失業。因此一個人學習知識技能的支出,其實就等於社會的資本投資,因為此種支出能夠創造未來的所得。

政府在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中,對於企業投資機器設備等硬體支出給予稅捐抵減優惠,目的就在鼓勵企業投資,提升社會創造價值的能力。同樣的,在知識經濟中,如果一個人將自己的儲蓄拿出來,用在學習知識技能,也是一種投資的行為,與企業投資硬體是相同的道理,也應該給予稅捐抵減的優惠。

這幾年,為什麼終身教育會快速發展,除了個人的學習興趣之外,最主要的還是社會普遍的感受到產業變化的衝擊。一個人如果沒有自我投資,他很可能在未來職場成為失業一族,或是降低職業發展的空間。所以,一個人如果將自己的儲蓄拿出來投資自己,可以增加自我就業與發展的機會,也減少未來因失業造成社會所需要負擔的福利支出。特別是中年人身負家庭經濟的重擔,個人失業所造成的困境不只影響自己,還影響整個家庭。因此政府應該積極鼓勵個人以自己的儲蓄來培養本身的就業能力,而給予稅捐抵減優惠。

事實上,此種稅捐抵減並不是永久的抵減,因為一個人如果知識技能增加而維持就業能力或因而提升所得,仍然會透過所得稅繳回到政府。而且學習者的支出,變成教育機構所支付的薪資或其他費用,也會繳交稅捐給政府。從整體來看,政府的稅收並不會減少,反而社會福利支出可以減少。

當然,稅捐機構可能擔心是不是會有支出造假的情形。但是如果能夠建立配套措施,包括對於教育機構的評鑑,或如有造假給予應有的懲罰等,此種問題並不是不可以克服。

推動最低稅負制是要高所得的人分擔對社會的基本責任,而提供稅捐優惠給願意自我學習的人,則是協助社會大眾強化就業能力,創造所得,進而保障政府長期稅基的作法。我們希望這種政府與民眾雙贏的措施,能夠讓財政改革也成為促成知識經濟發展的動力。(作者為台大會計系教授)(本專欄不代表本報立場)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