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Policies

Monday, October 10, 2005

五百億的一半

2005.10.10  中時晚報
五百億的一半
中晚社評

500億的一半,是二百五。5年500億計畫,到最後讓人有一種「二百五」的感覺,不是沒有原因的。

原因一:為什麼規模大就是好?國際一流大學又不是只看規模,多少世界著名優秀大學,是以專業見長。美國大學排名也以理工、商、文、法律等來排名。此次計畫最讓人不可解者,是要求清、交合併,以塑造一個大規模校園。而成大則是「含淚」進行法人化,有如非常委屈,為錢賣身的意味。但清、交明明有其屬性與傳統,硬要合併,根本不可能。此次清、交被列名在第三、四名,有人說這是對他們不願合併的懲罰。成大排名第二,是為了表示贊許,或是南北平衡。然而,清、交二校在計畫中獲得的經費加起來,恰恰好比成大多一億,這又是什麼意義呢?是安慰?是表示二校如果加起來也很多,所以不要抱怨?總之,除了有鄉愿之感,實在非常不可解!
原因之二:到底大學的目的何在?是研究?是教學?是以學生的素質提升為中心?還是研究為重?如果教學為重,該加強的是老師的素質與學生的教學方法、教學品質的改進;其中涉及軟體,如老師的聘請、學校設備的改善等。如果以研究為重,該加強的是研究設備與指導教授,甚至與國際頂尖研究中心作人才交換、資訊交流。花錢去買設備與資料,就是必要的。這是兩種方向。但五百億到底要「頂尖」到哪裡去?

原因之三:頂尖是靠花錢的嗎?要擠進世界百大,如果只是靠政府這種拿大錢下去砸的方法,以後五百億用完了,沒有這麼多錢,這些大學還能不能「頂尖」?這些大學本身如何經營,就是一個大問題。更何況,上海交大也不是靠錢起家的。為什麼上海可以,台灣就一定是靠錢?

整個計畫,講起來就是國家教育資源的重分配。教育部可以用國家資源,將大學、大學中的知識分子、以及各種研究計畫,依照其理念,重新整理排列。資源,講白了就是錢,就成了最重要的支配力量。而各大學,不管喜歡與否,甘願與否,就是得在這種分配下,成為其中的一環。

要不服從這種支配,只有一個辦法,大學不理教育部的金錢支配,不理會五百億的誘惑,走自己的路。大學當然也可以選擇研究,一如某些醫學院與醫學中心合作,建立其研究上的信譽,並不依賴政府一樣,文科、法律、商學系等,也可在新的國際合作情勢下,走自己的路,建立自己的信譽。

舉例來說,東吳大學敢於標舉自己要走的是以教學為中心的政策,而非研究,就是值得贊許的做法。要知道在舉世喊著「頂尖」的口號,天天想爭預算的情勢下,敢於擺脫鄉愿 就是一種學術的、知識分子的勇氣。

如果少了這種勇氣,就算有世界百大排名,只不過多增加一些為資本、為錢所用的高等人才罷了!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