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經濟不需政府花大把銀子
振興經濟不需政府花大把銀子
日前本報社論指出,近年來台灣經濟的不振,主要因國內投資環境惡化,國內外投資大幅萎縮,導致出口競爭力落後於出口競爭對手所致。然而破壞國內投資環境的力量,並非外來,卻是執政當局的策略與作為。因此,政黨輪替以來,執政當局不斷提出種種振興經濟方案,動輒花費千億元,但因未能對症下藥,效果不彰。近年來經濟不振既是投資環境惡化所致,如執政當局能從調整施政策略與作為著手,改善投資環境,創造良好的投資空間,民間與外來投資,自然近悅遠來,不需政府花大把銀子,經濟就會振作起來。
調整政府基本施政策略與作為,可從下列各點著手:
第一,民進黨執政後,以意識形態治國,且不斷拋出議題,挑起在野黨的抗拒,導致政爭不斷,社會不安,嚴重破壞多年來好不容易建立的優良投資環境。好在今年2月間扁宋會後發表了十點聯合聲明,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中華民國為最大公約數」;會後雖然陳水扁總統有各種不同說法,但以最近所說的中華民國四階段論而言,不論「中華民國在台灣」或「中華民國是台灣」,都無法拋棄「中華民國」的國名。因而,台灣目前既稱為「中華民國」,國家領導人就應明確的、嚴格的遵守中華民國憲法體制。在憲法未修改前,一切應按現行憲法規定行事,則不僅可化解朝野爭議、維持社會安定、創造良好投資環境,同時亦有助於奠定法治精神,成為真正民主的現代化國家。
第二,民進黨執政後,即拋棄國民黨奉行多年的「經濟掛帥」,而改以「勝選第一」為施政最高指導方針,一切施政以獲取選票為目標。因而五年多來,經濟建設無績效可言,陷人民長時間過著苦日子。要實現陳總統日前所說的,「讓台灣成為一個正常、完整、進步、美麗而偉大的國家」,經濟必先振作起來。因此,政府的施政必須回歸「經濟掛帥」;「拚經濟」不應是口號,應腳踏實地的做,經濟振興,自然為「勝選」奠定基礎。
第三,破壞台灣投資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政府政策不明確,而且反覆無常,缺乏一貫性,最使業者與投資人對當前政府失去信心,外商跨國企業也為之卻步。要使經濟能復興,應先讓業者、投資人及外國跨國企業,勇於在台灣投資,則政府政策必須明確,且具一貫性。國家領導人應拿出魄力與勇氣,排除外在的不當干預,使政策能貫徹實施。
第四,行政院應發揮統合的功能,不能讓各部會各自為政。最近如稅制改革鬧得烏煙瘴氣,台塑大鋼廠環評,經濟部與環保署,本著各自立場各說各話,使業者無所適從。此一弊端如不能徹底剷除,如何讓國內外投資者安心在台灣投資?至於立法效率的提升,我們相信,只要前述三點執政當局能做到,立法部門沒有理由不配合。
政府當前兩岸經貿政策不明確,開而不放的態勢,更是影響國內投資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而政府兩岸經貿政策之所以模糊不清,祇在領導者的一念之間。
在全球化、區域化的大趨勢下,由於科技、資訊、交通、運輸的不斷進步,國與國間的界線,在經濟上早已打破,各國要發展經濟,其主要產業必然是跨國經營。而跨國企業必先有一個巨大的母體經濟承載。此所以歐盟不斷擴大,北美自由貿易區要擴大為美洲自由貿易區,以及「東協加三」正在積極進行。這些都是針對未來有資格成為經濟載體的北美、歐盟與中國大陸,而加速其結盟的步伐。
台灣不僅資源貧乏、經濟規模小,也是唯賴外貿才能生存與發展的國家,在經濟上更需與一個巨大的經濟載體合作,才能繁榮滋長。不論從地理區位、語言與人文習慣、資源與市場,大陸都是我們最好的經濟合作伙伴,也是台灣企業成為跨國企業的良好平台。台灣的產業,尤其是製造業,其市場絕大部分都在國外,並不能侷限於台灣。我們要全球佈局,去大陸及海外投資,不是「出走」,而是整合各地資源為我所用,是經濟實力的擴張,這也是企業因應全球化趨勢的必然戰略。
執政當局要將台灣建設成「全球運籌中心」或「營運總部」,人、貨與資金的暢通是其必要條件,則開放三通與放寬對大陸投資限制當屬刻不容緩。政府應趁台灣產業還擁有優勢時,參與大陸的快速成長,以台灣的優勢,主動的善用大陸資源與廣大的經濟規模,整合大陸市場,把大陸納入台灣價值鏈中;在大陸成為愈來愈重要的世界工廠時,台灣成為世界工廠的「運籌中心」,並藉其快速成長,壯大繁榮台灣經濟;則不但可鞏固台灣在國際經濟地位,國家安全也可確保,更不可能被邊緣化。
以上各點,如陳水扁總統真能落實去做,相信國內外投資必將興起,振興經濟自將水到渠成。
【2005/08/17 經濟日報】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