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善所得分配的長期教育政策代籌
為改善所得分配的長期教育政策代籌
所得分配惡化的問題最近引起許多討論,而誠如之前的社論所指出,所得分配惡化的現象主要出自長期經濟因素,然而各界所提的對策卻較偏重於短期救急的辦法,疏於長期的考量及策略。各界所關切的也多集中在靜態的所得分配問題,而較少注意長期而言很重要的所得階層流動,也就是現在的窮人或其子女以後有沒有機會變成有錢人的問題。教育絕對是改善長期所得分配最重要的政策。
若窮人家的小孩無法得到教育機會,則他們在知識經濟時代將很難得到高階及高所得的工作,就很可能會繼續貧窮下去。這種窮家庭因知識落差而無法翻身的情況,也就是對未來的絕望,不僅比當前所得分配的不平均更不公平,也更容易引起社會不安。因而教育在所得分配對策中的重要性豈容忽視?
然而許多人想到的教育對策卻只是降低學費。降低學費確可以讓更多考得上好大學的窮人唸得起大學;不過許多窮人窮到連生活費都沒有,即使大學免費也唸不起。另外有些人則可能先天條件並不適合唸大學,因此也享受不到低學費或免學費的好處。而這些最弱勢的人,卻正是所得分配問題最嚴重的部分;這些人不能救起來,所得分配的問題就仍是很嚴重。普遍性的低學費政策不但解決不了這個嚴重的問題,反而會因財政衝擊太大而讓政府更無餘力照顧到所有窮人。因此探討以教育改善所得分配方面的政策,我們不能只在高學費和低學費兩者之間爭論或做選擇,應該直接針對窮人受教育的各種困難提供協助。
協助窮人求學常見的辦法之一,就是獎學金。但和其他先進國家相比,我國的獎學金來源實在太少。我國有錢人捐助教育的風氣似乎偏低。企業家和資本家基於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或股票價格等考慮,而爭取較低的稅負,有時候還有點道理或情有可原;但他們賺到手的錢卻無法像先進國家的企業家那樣多拿一點來幫助窮人,就實在說不過去。因此我們希望有些有錢人和企業家能站出來,領導更積極提供窮學生獎學金的行動。這不僅可以擴大所需人才的供給,也可以降低所得分配不平均所引起的社會衝突。
貸款是另一種幫助學生的辦法,政府也以補貼利息的方式減輕學生的負擔。不過求學並不保證未來能有高所得,尤其出身於弱勢群體、不利環境者,因此也不保證未來有償還貸款的能力。為了讓貧窮學生不必擔心未來收入不夠時反被負債壓到透不過氣,求學貸款應有合理的辦法在學生未來所得偏低時免除或延後其部分負債。而相對地,貸款制度也可以要求學生未來所得較高時提供比利息更高之回饋。而由於求學貸款的風險不低,因此對於本不貧窮卻貸款去唸那些未來賺錢可能性甚高之科系的學生,政府應減少或取消其利息補貼。
有些學生的成績可能不易得到獎學金,也不敢或不能取得適當的貸款,甚至為了負擔自己和家庭的生活費,寧願打工來賺取無風險的微薄收入。政府、學校,以及企業界即有必要安排更多的工讀機會給需要的學生。而工讀的方式若能與教學有更密切的配合,則學校的課程內容及學生的能力都將能更符合產業界的需要。我們特別希望科技大學的研究和教學都能更積極與產業界合作,而讓學生不僅有真正學用配合的工讀機會,也更有就業的保證。
有些學生可能連出外求學的生活費也難以籌措,或有照顧家人或家裡的工作需要兼顧,因此無法出外求學。政府在各縣市普設大學的政策,宜安排各縣市有一家低學費而中等品質的大學,讓許多中低所得家庭的學生能有負擔得起又不會被有錢學生爭去唸的大學。
有了各種讓窮人得以求學的安排之後,沒有特定任務之大學的學費即可以自由化,讓各學校依自己的定位及市場競爭去訂定學費。國外的經驗顯示,一流大學收高學費甚至讓有錢人捐款入學的結果,對貧窮的好學生更能提供大量的獎學金,窮人的機會並不會比較少。我們普遍壓低學費的結果,高品質大學反而多被有錢補習而其實不需低學費的學生佔據。
至於大學以下的教育,費用比較不是問題,問題出在低所得家庭無知或放棄教育。因此我們需要對這些學生進行更積極主動的教育。我們應對弱勢背景而有體育、音樂及其他才藝天分的學生提供免費甚至住校的才藝教育。企業和軍隊也可以提供從中學開始的食宿而在未來有工作義務的教育。一般中小學也應利用目前供給過剩的教師或願當義工的人,對窮人家小孩提供更多免費而有愛心的輔導,讓他們從一開始就有和富家小孩類似的發展機會。
【2005/07/17 經濟日報】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