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後
三十年後
(記者陳慧玲/台北) 2005/04/11
三十年後,台灣的政經大環境會是什麼樣的面貌呢?這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政治上,從明朝末年起算,荷據、明鄭、清領、日據,四個政權,只有一個超過五十年,而包括中華民國在內,三百多年來,這已是第五個政權了,誰知道未來會怎麼樣演變呢?
三十年前,差不多是現在這個季節,先總統蔣公逝世,出殯隊伍像拉鏈一樣,一路帶動當街跪拜慟哭的人潮,那樣的領袖崇拜,也不過是三十年前的事。對照當今朝野上下對待總統之道,竟可以當街高喊總統人人得而誅之,而平安無事。這兩種政治圖像併放在一起,實在令人難以想像政治可以在三十年之內產生如此巨大的變化。而再過三十年後,又會有怎樣的政治圖像呢?
最近看了一些白光LED的資料,未來三十年內白光LED可能會變成照明發光源的主流技術,包括居家、辦公、戶外照明在內,都將採用白光LED的技術,可說是自愛迪生發明電燈之後,一項重要的的照明技術革命。按目前技術發展的趨勢來看,三十年後的台灣,應該是全面使用白光LED的社會,有位業界的人士認為,因為白光LED比傳統照明技術節省能源,如全島照明設備均採用白光LED,節省的能源價值,大約有一座核能發電廠的投資額。
有趣的觀察是,高亮度的白光LED是由紅(Red)、綠(Green)、藍(Blue)色的LED混光而成,眾所皆知,紅、綠、藍剛好是兩岸三大黨的代表顏色。三十年後的兩岸政治圖像,將如白光一樣光明亮麗的先決條件,會是紅、綠、藍三大黨混融在一起的混光大業嗎?
古人常用罕見的自然現象預言政治現象,比如「黃河清」代表「治世」的來臨,雖說是怪力亂神之說,但好事者歷代不鮮,甚至到前陣子,我們也還聽聞總統府的避雷針遭遇雷擊掉落,就有政治人物用此自然現象解讀為「天厭之」,要扁政府學學古代帝王「下詔罪己」。按此市井邏輯,紅、綠、藍色LED混光成白光LED的時代來臨,乃千百年來科技的大進步,以此來推論三十年後的政治趨勢,不亦宜乎?
三十年前的台灣,高速公路尚未啟用,麥當勞還沒在台灣開店,出國仍然由松山機場,「漢賊不兩立」與「反攻大陸」還是穩定清晰的兩岸政策,而產業政策則是策略思維味道濃厚的「以農業養工業,以工業帶農業」,這個策略成功的將台灣由稻米、甘蔗、香蕉推向機構、電子、半導體。
三十年後的今天,沒有人能否定這個策略定位替台灣掙得全球製造大國的貢獻,然而今天有什麼策略思維,在三十年後會讓台灣更上一層樓呢?「亞太營運中心」?「全球研發中心」?「亞太媒體中心」?「M-Taiwan」?「兩兆雙星」?前三者口號宣示意味大於策略思維,後二者則缺乏高度,是低層次特定產業的戰略而非策略。台灣製造業今天的格局,已大到可以逐鹿全球的規模,需要什麼技術,應該投資哪個產業,沒有人比這批三十年來歷經各種挑戰的企業菁英更清楚了,該付出多少資源、於什麼時點進入、用什麼角度切入,自有其決策智慧。
三十年後的台灣,必然有多個由今天的製造大廠衍生出來的集團,這個趨勢已在地平線上隱然昇起。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我們這一代五十歲上下的人會是很幸運的一群,我們見證了台灣由農業轉工業,如果活得夠長,還可以見到台灣本土養成的國際級集團的形成。
豐田、本田、索尼、三菱、西門子、奇異這些百年以上歷史的集團,過去三十年來,看不到可撼動其地位的集團形成,未來三十年也看不到可能挑戰其領袖地位的集團出現,而我們有幸正目睹幾個國際級集團將自台灣躍上檯面。這麼多個千億級的集團,三十年後能不誕生幾個十兆級的集團嗎?面對這種十兆級的集團,台灣這塊土地還能幫他們什麼忙呢?我們還需要幫他們指出哪個產業是適合他們的嗎?我們還必須幫他們「技術移轉」嗎?還需要杯水車薪地引導他們「兩兆雙星」一番嗎?該擔心的,是三十年後這些集團還認台灣這個母親嗎?有什麼力量能吸引乳育長成的遊子永遠依戀著母親呢?
少年時代,我讀到余光中的詩句「我患了梅毒的母親」深為感動,什麼力量使得桂冠詩人一輩子依戀著大陸母親呢?雖說是患了梅毒的母親,裙裾相依的情愫依舊,我想唯有文化依戀,才能產生這種歷經半世紀而不衰絕的吸引力。
三十年前的台灣需要手牽手的直接策略,告訴他該由農業轉工業,該引進半導體,該投入電子產業,這是母親對未成年幼兒的關懷,而當其時的幼兒,用飢渴、感恩、孺慕的眼光按母親的期許步步成長。哪一個母親不需對成長期的幼兒給予呵護引導呢?然而當當年的幼兒已長大,已大學畢業,已成家並兒女成群,已立業並縱橫四海,若此時母親還耳提面命,站在第一線指導,那就是碎碎念惹人厭煩了。
聰明的母親只是適時投以關懷的言語,默默地修葺兒女幼時的家園土地,用回憶、用文化、用親情牽繫著如巨人般兒子心靈中細緻的那根線。這是每逢年節高速公路大塞車,大批羽翼豐滿的兒女如潮水般湧回南部老家的原因。這種依戀、這種根、和余光中先生「我患了梅毒的母親」一樣強。
三十年後的台灣,無數大集團將長成,他們將逐鹿中原、爭戰全球,卑微、有限的老母親,難道還要親臨第一線指導嗎?巨人兒女們所需要的,只是母親所默默經營的這塊家園,這片依戀,這一方文化,讓他心靈中那根細緻敏感的線與這塊土地永遠連繫著。
為了迎接三十年後的光輝,為了三十年後我們的遊子有一個可回去的家鄉,我們應像一個有智慧的老母親,漸漸改變產業政策的牽手指導心態,默默地經營文化建設,給巨人兒女一個不得不回故鄉的理由,給巨人兒女一個無法放下的根,這才是根留台灣的作法。限制與指導,只是碎碎念、只是製造叛逆少年的低等手法;經營文化、經營家園、經營回憶的聰明母親,您的回報是孺慕依戀、永不斷根的巨人兒女。(本文由作者蘇元良執筆撰寫,記者陳慧玲整理)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