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五百億VS.怕生育聯盟
2005.06.29 中國時報
五年五百億VS.怕生育聯盟
姚立明
「假設你有兩個小孩,老大天資聰穎,智商一百八;老二笨拙粗心,智商不足一百。而你每個月只有一萬元可作教育費。請問作家長的你,會分別花多少錢在老大和老二身上?」這是筆者有一次在立法院質詢前教育部長郭為藩的問題。
「當然是一樣多!」郭部長回答得很快,想了一下,他又補充說:「老二可能我會花得更多一點,因為他需要更多的教導與照顧」。我想也是。父母所以會公平對待兩個完全不同的孩子,甚至將更多的資源花在資質不好的孩子身上,因為都是父母的寶貝。
有愛在父母心中,就不會因為孩子能力不足,放棄對他的教育。政府之於人民,不也應該如同父母之於子女,有出自愛而公平的對待嗎?看看台灣目前的狀況。以讀大學來說,成績好的進國立大學;差一點的,只能讀私立大學。國立大學,一年學費兩至三萬;私立大學,一年要繳十幾萬學雜費。換個角度來看,小孩成績比別人家差的父母,每年就被「處罰」七、八萬。如果孩子成績差,連進學校的資格都沒有,那麼父母要自籌孩子的教育經費,送國內補習班,或送出國留學,政府都不會支持。
這就是台灣目前的教育政策:「有教無類」放兩邊,「物競天擇」擺中間。競爭決定一切,只論輸贏,那有是非,遑論有愛?小學、中學、大學,不論那個階段,一定要贏過別人,贏的越多,從國家得的越多。任何階段,一旦輸了,就被淘汰,國家不再管你的教育。
在政府教育政策的引導下,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也被扭曲。競爭決定一切的前提下,每個父母都擔心自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孩子一生下來,就準備「偷跑」,各種「雙語」「潛能開發」的托兒教育機構應運而生。孩子才入學,就被要求開始跟別人競爭:每一個學科、每一班、每一年級都有排名。「好孩子」跟「好成績」畫上等號,每個孩子從小就這樣被告知自己是「好」還是「不好」。
前年行政院提出「新十大投資人才計畫」,決定五年投入五百億元,發展一所國際一流大學、十五個亞洲第一的頂尖系所。五年五百億!平均一年一百億!能拿到這些經費的,當然必須是「國際一流」「亞洲第一」的頂尖大學系所!可是,全台灣的私立院校呢?偏遠地區的國小、國中呢?
難怪日前高雄有民間團體組成「怕生育聯盟」。誰能保證,每個生下來的孩子,都是一流的、頂尖的呢?萬一輸在起跑線上,孩子被政府「遺棄」,作父母的該如何承擔他的一生?台灣的教育政策制定者,也許有一天會了解,被政府「遺棄」的孩子,也會長大成人,會繼續和「頂尖一族」共同生存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平凡的人永遠比天才多,民主國家基本上是數人頭,決定國家前途永遠是多數資質平庸的人。少數個人是否贏在起跑點上,其實不是關鍵,整個國家是否輸在終點線上,才是問題。(作者為交大行管系主任)(本專欄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