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Policies

Tuesday, April 26, 2005

創新系統要靠系統性思維來強化

經濟日報社論
創新系統要靠系統性思維來強化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於4月22、23兩日舉行年度的「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會議主題集中在「強化國家創新系統」提升台灣競爭力,及「發展永續能源」增進台灣能源自主性。其中,在強化國家創新系統的部分,科技政務委員林逢慶強調,過去台灣以代工起家,但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台灣必須轉型成以知識為工具,亦即以創新為導向的經濟模式,才能具備全球競爭力,維持經濟持續成長,因此必須講求創新。

台灣的確需由過去單以投資為導向的經濟體,轉型為以創新為導向的經濟體,否則無法面對全球化的挑戰。過去台灣在國際經濟的競爭上得天獨厚,在勞力密集產業的生產上,面對廣大的美日歐市場,卻只有四小龍相互競爭;當時,台灣企業最重要的業務便是,如何籌資建廠、擴大產能以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挾著類似目前中國大陸的優勢,台灣企業憑藉著速度與彈性的特質,再配合低工資、低匯率、及外銷退稅等條件,營造出國際出口價格競爭力的絕對優勢。

台灣仗恃低價加工商品的出口,創造了開發中國家高經濟成長的典範,也因此被譽為經濟奇蹟。在那樣的環境裡,只要肯拚肯做,便能有相對應的回饋;每個企業強調的是本身的努力與效率,在整個生產的價值鏈也只從事其中一小段的複製生產,在既定的產品規格及生產流程下,個別企業乃至產業部門間,並不需要太多的合作與互動。

但如今,這樣的發展模式,已被完整地複製在中國大陸。而台灣則正處於投資導向轉型至創新導向的經濟體,這也是最困難的轉型;在創新導向的經濟體,產業價值鏈拉得很長,知識的創造、擴散與落實到商品化生產,均必須依賴產官學研各部門彼此間充分地協調與整合。

若以生物進化的比擬來說,台灣需由一個只強調效率與相互競爭的單細胞生物,進化成強調協調與彼此合作的有機體。這樣的有機體經濟社會也意味著,在這個經濟體之中,每一個部分都有其功能,但彼此必須分工與合作,否則個別的功能將無法運作與發揮。

技術或創新的議題亦是如此;過去有關技術或創新之研究大多依循線性創新的思考模式,亦即只要投入基礎科學研究就能直接產生創新產品或技術;但實際上創新的點子可能來自基礎研究或應用研究與發展,但也可能來自市場需求。基本上,創新是企業與研發機構或學校間一連串複雜互動所產生的結果,也可能透過外部技術購買或與競爭對手合作開發而產生。因此創新活動可說是系統間因子互動與回饋之迴路,有人稱之為螺旋式創新思考模式。所以過去以投入產出分析來闡釋國家創新系統或是產業創新系統甚至是廠商的創新行為,均無法得到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主要是因忽略投入與產出間之轉換面因素,而企業與其他研發支援系統間之互動關係與企業本身的能力便是決定轉換面因素強弱主要因素。

因而,在創新系統下,創新的條件固應強調,但系統運作的效率則更重要。就如同一部機器,儘管每一個零件均正常,但若連繫零件之間的螺絲鬆了,或是根本擺錯位置,那麼,這部機器所顯現的效率可想而知。而創新系統的運作比機器更為複雜,機器的零件只是單純地被賦予功能,但創新系統的成員卻可以有自己的思維,倘若這些參與成員對於自己的角色不清,或對系統運作不解或不滿,那麼,這樣的創新系統效能也無從發揮。這樣說來,理解與共識才是創新系統效率化的基礎。

但說實在的,台灣創新系統面臨最大的缺口,便是官學研機構,與產業各玩各的;台灣有著良好的創新政策,一直希望企業往前瞻性創新發展,但業者卻也有其生存及獲利的考量,兩者好像走在不會交集的平行線上。不僅如此,業者間共生分享的觀念亦薄弱,現連日本大財閥間,都已有合作或合併的趨勢,台灣業者卻仍在殺價拚產能;也許業者能理解創新與整合的重要,但彼此的競爭態勢又不得不令業者採取如同囚犯困境下的雙輸策略。

此次科技顧問會議,除了報告案「台灣創新系統的現況」外,另分別提出建構技術前瞻運作機制、整合績效評估與預算分配以及提升企業在創新研發體系的角色等三個政策方向,想法上,似乎是希望透過預算的機制與誘因來強化創新系統成員間的互動與連結。這樣的誘因機制能否真的弭平創新系統的缺口,不僅考驗著產學研彼此,更考驗著本身政府系統內的執行效率。

【2005/04/23 經濟日報】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