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貞雄:最低稅負 要有配套措施
記者謝偉姝整理
何部長剛剛提到,租稅政策重點應該是如何創造誘因,以對整體產業、經濟發展有幫助,這點我非常同意。目前租稅政策的檢討,若是透過租稅獎勵來提升知識創新程度,那就不會僅受限在高科技,而讓所有產業也都可受惠,這樣就可以解決公平問題。
租稅誘因確實帶動高科技產業發展,台灣經濟在世界風浪中,高科技產業對台灣經濟貢獻相當大。另一方面,租稅獎勵也造就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把高科技拉上來,因為高科技產業剛開始時,僅找一、兩個龍頭來,周邊還無法建立,誘因出來後,周邊就可帶上來。如何帶動產業聚落成形,是很重要的思考。
促產條例中,對於研發、自動化、人才都提供租稅獎勵,這部分對,但也有獎勵過於浮濫的弊病,如何把獎勵資源引到正常管道,就要重新評估。
最近有關最低稅負制的爭論,我想出發點還是要從公平性來考慮,但這也需要有配套措施。現行稅制是兩稅合一,背後回溯到個人所得稅部分,這樣一來稅率該如何檢討;另外,公司保留盈餘要課10%,是否應該配合最低稅負制取消,財政部正在研究中。
如何利用有效資源引導經濟發展,連美國都在思考這個問題。要用財政還是貨幣政策來引導經濟發展,有很多觀點,但在台灣,財政政策卻沒有像貨幣政策來得有效率。
如果要來談租稅政策對台灣未來發展的助益,則應該思考,台灣的願景與台灣的未來是什麼?
最重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讓你覺得在台灣生活很好、很方便,過去是由產業引領經濟發展,未來是不是要回到一個概念,如何普遍讓消費者的收入提高,從消費面來刺激經濟發展。這是我的建議與想法。
提到租稅與生活方式間的關係,我想,個人所得稅如果能減少,藏富於民,帶動消費力,這會是另一個思考方式。台灣經濟發展走到這個階段,應該要面對這問題。如果是朝這方向改革,那麼租稅政策的轉變,也要考慮到降低個人所得稅,提高老百姓收入。
另外,幾個令人遺憾的地方,像政府推廣自由貿易港區政策,這觀念是很好的,但像香港、澳門自由貿易港區的稅率僅有15%、17%,台灣還有25%,如果可以降下來,那麼中小企業自然就會跑到自由貿易港區設廠,也不一定會外移,這樣也可能上下游廠商在自由貿易港區中形成群聚。
【2005/03/10 經濟日報】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