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Policies

Sunday, August 07, 2005

100億新增科技經費 要造成大突破

>經濟日報社論
100億新增科技經費 要造成大突破

95年度中央政府歲出預算將比今年減少,但為促進科技及經濟發展,科技預算反將大幅成長20%,估計比今年增加100億元以上。增加科技預算原則上符合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需要,然而經費預算只是研發及其他相關努力所需的資源之一,若我們沒有足夠的人力及設備來配合,也沒有足夠的產業經濟能力吸收其成果,則科技預算成長即無法使效益也同幅成長。因此預算的運用方式,將是決定能否發揮重大效益的主要關鍵。我們認為,明年新增的預算決不能只是擴大辦理與以往類似的工作,而應該用來做一些以往在規模上和技術上不敢做的突破性工作,以有效提升我國的產業技術競爭力。

有官員指出,新增100億經費再加上民間的配合款,將需增加1萬5,000 名研發人員,因而可能使人才供應嚴重不足;最後甚至可能淪為努力消化預算而未能增加多少效益。如果我們仍照以往的方法運用擴大的預算,這確是可能的結果。如果把預算分給原來各個承辦機構,則除了人才瓶頸之外,這些機構的能力也將是另一個嚴重的限制因素。即使忽略人才等限制因素,硬要照原先的方法來運用經費,也表示我們必須把經費用在依以往標準本來不值得做的工作上,每元經費的效益反而會降低。因此,新增加的預算一定要用在以往做不到或被忽略的工作,才能得到較高的效益。

以往該做而未能做到的科技研發工作,很重要的一類就是配合重要產業的大規模技術研發。以往經費有限,因而大規模的工作會排擠掉許多規模較小的工作;為了讓更多產業利益均霑,也為了避免被批評圖利特定產業或廠商,就不太可能支援大規模的產業科技研究。結果我國的產業多只能跟在別人後面做一些零星小規模的研究,難有大幅超越外國的重大突破。這也是我國產業技術常受外國牽制甚至壟斷,而近年來產業及企業形象也輸給南韓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拿出大魄力運用新增的預算推動幾項大規模而可能帶來重大突破的工作。

例如,我國在TFT-LCD相關產業已投入兆元以上的資金,我國的產能也差不多是世界第一,然而我國的技術及相關產品的品牌形象卻落在日本及南韓之後,而使我國產業有被邊緣化甚至被淘汰的危險。而這個產業若是失敗,對我國經濟將有極大的打擊;因此我們有必要投入更多政府資源來協助廠商尋求技術突破。由於相關產業規模已經很大,其中也有大量的人才和設備,因此若能將廠商擁有的一部分資源集中應用而減少重複的工作,即可以降低人才不足的限制。而由於這個產業我們要爭的是領先世界的技術,因此我們也應自國外引進尖端的人才,因此經費增加使國內研發人員不足的問題也可緩和。所以我們建議政府可責成產業界及研究機構,在TFT-LCD相關產業的技術領域,推動某些大型合作研究計畫,聘請國外頂尖的學者專家來參與,以期能在技術上有突破外國封鎖的發展。

類似TFT-LCD的情況,我們也應找尋其他我國在技術發展上有機會成為領先者之領域,或者不積極開創新技術即可能在產業和就業上形成重大損失的關鍵領域,推動以前不敢嘗試的大規模計畫。這類大型計畫確有較大之風險,也較可能被指責圖利特定產業和廠商,但這卻是我國擺脫大國及大型外國企業技術壟斷的必要手段。如今政府既有魄力編列巨額科技經費,更要有魄力推動大規模的研究;而各界也不要一面羨慕日本、南韓、甚至中國大陸的大手筆,卻又擔心或反對我們自己採取積極的行動。

政府增加的科技經費也可以用在以往較忽略的跨業整合及非純屬科技的研究項目。例如我國已有基礎的電子資訊等高科技如何應用於傳統產業;快速發展之產業如何藉原料和設備之採購而協助其他產業發展;文化創意如何與產品結合;如何創造不同的商業模式來協助特定產業的發展;以及如何運用經濟分析來使產業結構及全球布局的方向更符合全民的長期利益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以往較忽略,而值得投入更多資源,也可能有較多仍未充分利用之人力等資源可以配合的領域。

要投入較大規模之研究或以往較忽略的領域,我們必須有較多的選擇及準備工作。因此我們希望政府現在就開始和研究單位及產業界進行討論,並聽取各界的意見,不要等經費下來了再匆匆找人來做。而這些大或新的領域也多半須引進大量的外國人才及合作機構,我們可能需要一些配套的法規鬆綁等措施,也應預做準備。

【2005/08/07 經濟日報】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