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必須通盤規畫展現綜效
2005.07.27 工商時報
科技發展必須通盤規畫展現綜效
工商社論
行政院長謝長廷本周一主持九十五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計畫及預算審核會議,基於控制政府財政赤字不致進一步惡化,裁定新年度的歲出預算將出現負成長○.八%,將歲出總額壓回一兆六千億元的規模,不過在緊縮支出的同時,卻決定將科技預算的支出,大幅增長一九.七%,也就是從九十四年度的七○九億元,增加一三四億元為八四三億元,凸顯政府對於以科技發展延續台灣經濟命脈的企圖心。
為回應謝揆給予國內科技界的這份厚禮,主管部會經濟部立即表示決定積極向國內外研發中心招手,包括對國內外企業招商、簽約設立研發中心,積極投入汽車整車研發設計;主導性新產品開發、生技產業、數位內容及通訊產業,並多扶植幾家由國人生產的多功能3G手機企業,以進軍國際市場。
另外,業界對於政府願意在預算緊縮的情況下加碼投入科研經費,自然表示歡迎,並建議應集中於品牌與技術的提升和研發創新,才能發揮循環效應,提升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綜觀主管部會及業界的反應,客觀顯示在近年政府預算吃緊的拮据局面下,科技的研發創新不可避免會受到影響。然而,政府的預算財源再困難、資本門的投入確是必須維持一定的比例,才能提供國家進一步發展的動能。科技預算的增加,即屬資本門的投入,因此不只符合國家發展之所需,從執政當局的角度來看,這更是拚經濟、樹立政績的正途。
增加科技預算自然是一件好事,從預算的總體規模來看,科技預算增加百把億支出,也不致因而對其他部門的支出產生預算排擠效應。不過,大家當然都知道,光靠增加科技預算,並不能保證我們的科技產業就可以有更好的競爭力。事實上,這一次預算的增加,應該只是代表一個新的起跑點,振興科技、強化產業競爭力,至少應該要有以下幾方面的配套:
第一是政府對科技預算的投入,不應該是即興式的。與其明年大幅增長,後年又告緊縮,主管部會與相關業者毋寧期待科技預算的編列有其穩定性。事實上,科技的研發創新,往往未必能收立竿見影之效,因此長期的經費挹注更甚於即興式的加碼。
同時,鑑於去年行政院原編列的科技經費在立法院首遭質疑大幅刪減逾四十億元,因此相關部會在送出下年度預算後,即應記取前車之鑑,一方面對於新增的預算要有確實的研發計畫案,另方面更不能忽視與立院相關委員會的溝通說明,以免重蹈覆轍,慘遭立委削刪。
第二是政府的年度歲出,廣義用於科研預算的自然不只這八百多億元,包括教育部、國科會、國防部,乃至於衛生署、環保署、農委會,事實上也都分別編列有主管領域的科研經費。因此,除了要關切預算規模的大小,還必須正視不同部會相關預算與研發計畫的資源整合,而不是各行其是,甚至重複雷同於基礎研究的領域。
除了公部門預算資源的整合,另外一個課題則是如何讓學術單位的基礎研究,能夠更緊密的與中下游相關產業的研發生產有效聯結。特別是教育部也在積極推動五年五百億的發展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這種資源的投入,如果未能與後端產品的研發創新有所結合,則其效益無疑將大打折扣。
第三是科技研發,與提升科技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乃至於順勢自創品牌,絕對不可能閉門造車。尤其談到自創品牌,以台灣本地的市場規模,即使技術再精進,也難以哺育出進可攻退可守的自有品牌,因此布局大陸,以中國大陸市場為潛在的品牌基地,才有可能與國際性的大品牌相抗衡。因此,發展科技、延攬人才本來就不應畫地自限,建立品牌更應呈現大格局,則政府的兩岸政策如果還是處處設限,到頭來不只限制相關產業的發展機會,連帶也將限縮國家整體的發展生機,這也是執政者無可迴避的課題。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