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Policies

Sunday, October 16, 2005

工商團體 誰老大?誰小卒?

工商團體 誰老大?誰小卒?

■ 記者射偉姝

9月,台灣毛巾業者向政府申請對大陸進口毛巾採取特別防衛措施,是台灣首例。工業總會與工業協進會都對外主張這是會內協助輔導的案子,然而「業績」到底該歸誰?

工總副秘書長蔡宏明與工業協進會秘書長孫北辰,都說他們所屬的工商團體經手了此一個案。毛巾案凸顯出目前工商團體普遍存在業務重疊及拚業績的處境。

工商團體以為企業喉舌、向政府提諍言為使命,但可與工總前理事長高清愿、海基會前董事長辜振甫這樣相提並論的工商大老已難見。

藍色執政 三強鼎立,喊水會結凍

台玻總經理、工總監事會召集人林伯豐這麼認為:「過去國民黨執政時代,三大工商團體 (工總、商總、工商協進會)大老均擁有國民黨中常委身分,自然是『喊水會結凍』,現在政府聽不進工商團體的建言,加上企業家本來就遠離政治,為了兩邊都不得罪,自然是低調一些好。」少了對政府「嗆聲」,工商團體聲音自然「微弱了」。

換黨執政五年多來,政商關係重組,加上藍綠政治的分化與對立、各工商團體力圖爭取工商界地位等,三大的任務與重要性逐漸被其他工商團體分化。

昔日的「三大」,如今再加上電電公會、中小企協會與工業協進會的「六大」,但林伯豐邊嘆息邊苦笑說這是「六小」。具泛綠色彩的產經建研社、推動直航獲關注的工商建研會,也開始受到府院重視,若要嚴格來說,現在應是各具特色的八大。

不論是三大、六大還是八大,如今的工商團體,群雄並起、主事者各有其政治關係,業務、訴求議題不僅重疊,甚至檯面下角力動作連連。

黃茂雄接手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時,雖然缺乏國際業務這一塊(由名譽理事長辜濂松領軍的國經協會負責),但黃茂雄政商關係良好,配合政府經貿外交也設中南美投資委員會,希望以工商協進會品牌經營出國際知名度。

綠色掌權 群雄並起,角力動作多

工業總會則由侯貞雄領軍,因製造業早年移往大陸,工總的大陸事務經營許久,工總每年大陸訪問團獲得中共官方重視,鎖定台商需求議題,每年會定期調查台商大陸投資情況,是工總特色之一。

電電公會也因電子業大規模移往大陸,大陸投資、台商需求也是電電公會主推的議題。每年9月電電公會公布年度台商大陸投資城市評比,受到大陸政府關切,電電公會並曾制度化訂下「報告出來,就到北京拜會」的每年既定行程。

電電公會理事長許勝雄與府院關係良好,與黃茂雄同為總統經濟顧問,近年來在工商團體聲勢中看漲。

民進黨大老洪奇昌發起設立的產經建研社,是最年輕的工商團體,但挾執政黨色彩,受到金融青睞。產經建研社採議題取向,如推動台商回台上市等。但洪奇昌表示:「我可不希望大家以綠系眼光來看產經建研社。」

因業務重疊,工商團體向政府爭取預算也被分散,主事者的政治資源就愈顯重要。工總4月舉行會員大會時就有會員提問,為什麼工總收入不如中小企業協會?侯貞雄回答地很直接:「政治關係與能否爭取到計畫大有關係。」

除了業務重疊各自較勁,關於台商投資的年度大調查,各工商團體執行調查的高階主管,甚至也會對彼此的調查可信度表示「不以為然」。

說到誰最大?侯貞雄與林伯豐認為,第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工商團體應是工總,因為會員涵蓋142個製造業產業公會,像電電公會在工總僅占七個會員,而像工商協進會的會員是個人或個別企業,因此工總最具代表性,政府應予重視。但目前工商協進會定期舉辦的工商早餐會,卻是工商界與行政院長及財經首長「唯一」定期溝通的管道。

不論誰最能向政府提建言,現今工商團體儼然陷入爭業務與爭最大的情結。要說誰才是工商大老?會員企業恐怕得費些心思「想清楚、問明白」。

【2005/10/17 經濟日報】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