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請務必慎重 可別十年後又是一聲道歉!
中時電子報|論壇新聞2005.10.17 中國時報
改革請務必慎重 可別十年後又是一聲道歉!
中時社論
一九九六年推出的教改白皮書,第一頁,就是李遠哲的簽名,他當年是教改召集人;二○○五年,在立法院,李遠哲首度承認:「我做的事有些錯了,譬如紓解學生升學壓力沒做到,反而加深」;當年,多少家長火熱上街頭支持教改,如今,上街頭反對教改的,一波又一波;多元入學、一綱多本、九年一貫、普及大學,甚至建構式數學、協同教育……,教改華麗炫目的名詞,一次又一次,讓學生、家長和老師茫然慌亂,教改有錯嗎?改革不是大家所期待的嗎,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
在李遠哲道歉的兩個禮拜前的教師節前夕,有一份針對台北市老師做的調查顯示,七成一的老師不滿意現在的教育政策;百分之九十五的老師認為教改政策沒有減輕學生的課業壓力;百分之八十一的老師還認為,目前的教改政策造成了貧富階級擴大。
教改,確實造成如李遠哲對眾多學生與家長所抱歉的「沒有減輕壓力」,它的影響還包括多元入學造成補習業再次繁榮、一綱多本增加學生負擔、建構式數學把學生教成笨蛋、九年一貫連不起來,高等教育學費昂貴,出現學生「考得取、讀不起」的現象……,教改似乎已經從一開始的妙藥變成了如今的毒藥,反教改已成了一股風潮,為什麼會如此呢?當初認同教改理想的人是多數,但教改執行之後卻引來怨聲載道,關鍵就在於做決定的人單偏己意、不願也不在乎大家的聲音,推動者忘了教育改革茲事體大,需要整個社會有清楚的認知、完整的配套措施,循序漸進才推得動;很遺憾的,當初就只在主事者「非做不可」的一聲令下,教改就莽撞上路了,以最受人詬病的教改政策之一的建構式數學來說,在未經審慎評估下,教育部就決定全國推行,當時許多基層教師都一再指陳這種教學法在台灣的教學現場不適用,不能把美國的那一套直接搬來台灣,然而「教改小組」和教育部卻完全聽不進去,結果實施之後果然窒礙難行;台灣對這種發展式教學法很陌生,需要時間消化與學習,但教改小組一味「猛推」,教育體系根本搞不清楚是怎麼回事,被迫配合,因此教科書不知道該怎麼編、老師也不知道要怎麼教,大家手足無措、亂成了一團。
十年教改的結局不禁令人聯想到陳總統執意推動的二次金改與憲改。想當初,教改是在社會已有相當高的共識下、由頗孚眾望的李遠哲領軍,理應有不錯的成果,然而,由於躁進、貪快、偏執,配套措施沒有做好就逼著大家一起往裡面跳,結果如何,現在全國的學生、家長、老師點滴在心頭。二次金改至今,除了政府主其事者與少數得利的金控集團外,社會的認同基礎本來就十分薄弱,而鼓吹者自利色彩濃厚且人望不足,再加上在提高競爭優勢的利益還沒有看到之前,一場又一場由政府協力演出的金融大併購造成的勞資爭議、資源向財團集中,種種弊端卻已愈來愈明顯強烈,二次金改成功的機會能有多大?整個台灣正在為二次金改付出嚴重的代價,人心動盪、財富惡性重分配,真的有「動搖國本」之虞,難道在上位者真的感覺不到整個社會對二次金改的疑慮與害怕嗎?有什麼理由一定非要急成這樣呢?
二次憲改也是如此。在當前的環境與人民期待中,憲改究竟該不該列入政府施政的當務之急,相信真的對人民需求感同身受的負責執政者當了然於心,而修憲引發制憲疑慮所可能造成的朝野對決,屆時又將造成一連串空轉與虛耗的磨人過程,除了可以藉著憲改收割選舉副產品的政治人物外,不知道台灣到底還有多少人認為這是台灣當前的急務。
教改十年、錯誤連連,起碼還有個李遠哲說聲道歉,二次金改與憲改,現在就已經有解決不完的問題,若政府還是要硬上,只怕到時整個台灣的財富、資源、社會結構、國力與國家定位,都已經變化到說再多「對不起」都來不及了……,向人民負責、向歷史負責,執政者豈能一意孤行?改革必須慎重、慎重為之。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