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憂慮的善意
2005.10.14 中國時報
令人憂慮的善意
陳君山
新聞局長姚文智突然決定將金鐘獎入圍名單延後公布所引起的軒然大波,似有愈演愈烈之勢。而姚局長接續對媒體的發言,究竟是「全力滅火」抑或「助長火勢」更令人不解。姚局長坦言,整件事情決策在行政程序有二大瑕疵:首先,金鐘獎評審辦法詳細內容他沒有看清楚;其次,決定延後公布入圍名單時並未告知評審委員。不過,姚局長特別強調,他的出發點是「善意的」。
姚局長的「善意」不禁讓人聯想到前新聞局長林佳龍對於發給老三台為期三個月的臨時執照,遭到中視強烈反彈及批評所提出的說明,當時的林佳龍局長認為,廣電法明訂九十四年底黨政軍要退出無線台的經營,新聞局只是依法行政,在政策面要求三台在改善計畫中,訂出釋股計畫,以確保黨政軍如期退出,這是一種「善意的」期待。對照前後二位新聞局長的談話,難免讓人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中華民國的新聞局長的「善意」還真是多。
遺憾的是,二位新聞局長沒有搞清楚的是,不論是以「善意作為出發點」或是所謂「善意的期待」,其實本質都一樣,都是一種對於公民自主性的干預與壓迫。政府官員祇要恪守依法行政的行政首要原則即可,實不應該動輒提出以「善意作為出發點」或「善意的期待」此類含糊不清的言辭,卻以真實的權力手段逼迫他人接受此等的善意。
猶記筆者過去擔任公務員時,所轄公營銀行招考業務員,考試資格明訂限男性報考,筆者詢問該公營銀行人事主任時,得到的答覆為:這是一種「善意的排除」,因為業務員經常要在外奔波,對婦女而言,過於辛勞,是以,排除女性報考。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善意的」邏輯呢?業務性質是否辛苦、能否勝任,應由應考人──尤其是婦女,自身來做判斷,而非由這些公務員們基於「善意的考量」逕行排除而剝奪其工作權。
德國社會學家哈伯馬斯曾提出所謂「生活世界殖民化」的概念,意指國家逐步地脫離了溝通的基礎,各種折衝協調的效能不再透過各種溝通行動來達成,反倒是透過普遍化的權力來獲得。立基在權力之上,國家透過系統性的干預將生活世界殖民化,並且以一種不願溝通的方式來進行這樣的一種系統性干預。
當時哈伯馬斯提出此一概念的背景,正值當時德國國家力量透過各種「福利的」、「善意的」名目,以各種所謂「正當的」法律化的手段,干預了原本生活世界中屬於家庭、社區的各項事務,從而逐步地侵蝕及破壞家庭與社區自身原有的自主性與獨立性,並形成一種對福利國家的依賴性。提出此一概念,旨在喚醒民眾,對國家官僚化力量的擴張過程─尤其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的一種注意與反省,因為那樣一種透過「善意的」、「有利人民的」軟性殖民手段,往往快速地侵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中而不自知。
坦白說,整個事件若是因為姚局長對業務相關法規的不熟悉,而導致行政程序的瑕疵的話,倒是情有可原,但若是基於「善意作為出發點」而漠視相關法令規範的話,反倒是姚局長應當引咎下台的不二理由。
(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