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Policies

Thursday, October 13, 2005

別傻了,數位機會中心

2005.10.14  中國時報
別傻了,數位機會中心
林欽河

一位加拿大牧師百年前來到台灣傳教,期間受人辱罵、潑糞、甚至被丟石頭。馬偕博士一手執鉗、一手抱聖經為當時台灣住民拔了兩萬一千顆牙齒,所謂「鬍鬚番仔挽嘴嚙免錢」。如果您受過蛀牙神經刺痛之苦,就了解馬偕博士知道方法。不但有效地服務當時住民,也傳播了福音。政府為縮短城鄉數位落差,陸陸續續在偏遠地區建置了不少配備電腦設備之「數位機會中心」,目前雖然達成了一些成果,但主事者還搞不清方法,急功近利,計畫雖然偉大,卻不敵偏遠居民切身的問題重要。

今年九月二十一日,教育部政務次長范巽綠到澎湖將軍社區數位機會中心主持開課典禮,卻有當地村長向次長請命,希望教育部長期補助,否則「只生不養」,數位機會中心明年二月後只有停擺。數位機會中心布點協助偏鄉e化用心良苦,原應是政府政績民眾喝彩才對,然而方法確有問題。我們實在不忍看到教育部的用心反而成為到處散布的地雷,補助用完便爆炸,澎湖數位機會中心只是其中一個。
澎湖的數位機會中心,係由社區自行管理,開放時間為每周二至周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九時,提供電腦系統供民眾使用,目前水電管理人員費用概由政府補助,教育部在輔導期間開班授課,辦理電腦研習活動與電子商務經營培訓等課程,希望藉由社區網路行銷當地特色產品增加收入,以達到自給自足的目的。

而政府在全國一百六十八鄉鎮社區,四年內預計架構三百個數位機會中心,今年擇定三十五個,澎湖縣有五個。十月初另一批雲嘉十三個數位機會中心的規畫開始作業流程,可惜「雲林縣及嘉義縣偏鄉數位機會中心輔導計畫」內容依循舊制,澎湖那位村長的話也只是放一個鞭炮的效果而已,並沒有引起主管單位的重視。

數位機會中心架構了深山僻壤與世界接軌的遠景。試圖培訓當地數位志工、電子商務經營人才,協助輔導當地民眾經營電子商務,拓展促銷當地農特產品及產業景點,直接打開外銷市場。然而這些豐富內容並非短期的輔導就能達成,每個目標其實都需要長期的耕耘,就以「雲林縣及嘉義縣偏鄉數位機會中心輔導計畫」六個月輔導期過,恐怕不會電腦的還是不會,商務網站建置起來,就是沒幾個人進來,到時成果會發表熱熱鬧鬧,長官致詞風風光光,輔導任務完成居民自生自滅。

以「數位機會中心」深入偏遠地區,帶動當地文化或農林漁牧及觀光等特色產業發展,進而創造經濟生機。目標沒錯,但是從中寮鄉全台第一座社區數位機會中心正式揭幕至今,有幾個數位機會點為當地居民創造了商機,因而改善了生活?

如果偏鄉數位機會中心定位在社區e化學習,無疑是成功的。如果要經營電子商務及其他文化性任務,方法不是這樣。在台北辦公室吹冷氣規畫數位機會中心架構的專家,華麗的文字排陳、偉大的企畫,怎能了解農民一甲土地稻作一年收入才十幾萬、茶農碰到不是茶葉收購的問題、一位熱忱的石猴雕刻家每月靠五六千元過活、山上賣羊肉批發小販的四個小孩晚上分配時間搶用電腦,其中最小的弟弟還會半夜偷偷爬起來玩 game。農漁產品保鮮、運送、產銷問題、市場競爭…,電子商務並非教民眾作作網頁,把東西放在網站上就可以行銷全世界。

許多地方設施需深確了解當地居民需求,並非錢撒下去就可達成了目標。也不是一本規畫書稍微修一修,就可以一用再用放之四海皆準,僵化的規定忽略了地域的異差性。

我實在想不通,一個地處嘉義縣深山的數位機會點,每天開放時間必須硬性規定為上午九時到晚上九時,其意義在那裡?布點協助偏鄉資訊化應用能力,其用意在於提供釣竿,那知這支大都會的釣具會是偏遠居民的眼裡耗油的進口車,為輔導期過後的經常費用而傷腦筋。或許這也是另一種城鄉落差,其實「數位」兩個字就需要花許多時間解釋。

在澎湖,教育部范政次提供當地居民,輔導後以網路銷售特產,增加收入維持營運之妙方。我說:別傻了,又不是不懂電腦就什麼都不懂。

(作者為嘉義市電腦業同業公會理事長)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