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Policies

Thursday, August 04, 2005

我從大學看見台灣的未來

2005.08.04  中國時報
我從大學看見台灣的未來
管中閔

繼數年前的「大學學術追求卓越計畫」之後,今年學術界的第一盛事就是教育部所提出,五年五百億的「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在最後評審結果出來之前,申請各校的忐忑之心,恐怕不亞於換照審核之前的各家有線電視台。

台灣的高等教育早已問題叢生,而其中最為人所詬病的厥為因大學設立太過浮濫所產生的後遺症。由於政治人物不懂高等教育為何物,每逢選舉就率爾許諾各地成立大學,於是新大學如雨後春筍,幾乎到了「大學、大學滿天下,有土地就有它」的情況。大學既多,教育經費又不能同比例增加,粥少僧多的結果是各大學均苦於經費不足。
大學的一般經費若已不足,自然無心也無餘力注重研究以及追求卓越。相對於國際(包括亞洲)學術界的快速進步,我們的大學發展卻因此顯得左支右絀。所以純粹從經費的角度來看,五年五百億有如及時雨,絕對不是壞事。問題只出在這麼一大筆錢該如何分配;有些學校想獨占鼇頭,有些則盼望雨露均霑。

然而今天大學的問題絕不止於經費不足。多年來大學的發展方向不明與學校中的制度不良,都是妨礙大學進步的罪魁禍首,而這兩項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人。巧婦固然難為無米之炊,但若沒有巧婦,即使米糧滿倉又能如何?所以經費充裕只是大學卓越的必要條件,絕非充分條件。

今年五月中,中央研究院內舉辦了一場財務計量方法的國際研討會。此一會議中有五位國際上的頂尖學者擔任會議的特邀演講,另有幾位國際期刊的主編雖然無法作為特邀演講,仍然前來參加。此外,我們還特別商得一份國際一流期刊的同意,在經過適當審查後,該刊將出版會議論文的專刊。

當初以為在國內費心搭了這麼個戲台,既有名角,又有未來專刊的吸引,此地學界一定樂於共襄盛舉。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即使數度廣發徵文啟事與邀請參加會議的通知,國內投稿的論文不過寥寥七篇,而會議期間,整個大台北地區的大學來參加的教授更只有區區一位。我說的還不是全程參與,即使五場中任一場特邀演講,我也沒看到台北地區其他教授的蹤跡。相較於三位來自泰國的學者,他們雖未發表論文,卻在會場中坐足三天,我不免感到沮喪。

另外一個我所熟悉的場景則是在國外舉辦的國際會議。在會議歡迎酒會中,幾位台灣來的學者站在會場的角落,自顧自的聊著天。他們既沒有加入別人談話的意願,他們圍著站的肢體語言也阻止了別人和他們的接近。

然而這些缺席(或者圍成一圈)的學者,不正應該是我們推動學術研究,發展國際一流大學的主要力量嗎?如果許多學者不關心學術的新發展,不參與國際學術界的對話,也無意在國際場域中和其他學者競爭,那麼所有堂皇的大學發展計畫都將只剩下美麗的詞藻,而邁向國際一流的目標也只能是鏡花水月。所以大學發展的核心工作,應該是提高多數學者在學術上的企圖心與積極性;沒有全心投入的學者,更多的計畫與經費只能製造平凡,而不會使大學卓越。

大學是一國精英匯聚的地方。沒有一流的大學,未來就沒有一流人才,也不會有一流的國家。而我期待從大學的發展中看見台灣的未來。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本專欄不代表本報立場)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