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耐性與自信
2005.11.04 中國時報
台灣的耐性與自信
劉玉皙
台灣似乎離「最好的時光」越來越遠了。對政權缺乏信心,對國際事務充滿被排擠的悲情,對經濟現狀充滿焦慮,對中國充滿又恨又愛的情緒。整個島嶼把媒體爆料當成唯一的監督機制,把情緒化的故事性文字當成財經資訊來源。在躁動不安的氣氛中,我們可能逐漸失去一些最重要的基本要素:例如耐性,例如對某些議題的長期累積,例如對於結構和體制的尊重,或是,信任與自信。
十一月中旬,APEC經濟領袖會議就要開始了。這次我們可能有領袖代表,也可能沒有。缺席與否,或許不是那麼的重要。出席或不出席,都是策略的一種。APEC有它的重要性,也有它的限制。APEC近年來的發展,逐漸彰顯出其組織本身的限制,大家譏笑它不過是一個大型論壇,但若其內在的實質矛盾未獲解決,那麼即使APEC轉化成像EU或WTO一樣具強制性質的多邊組織,也不能解決目前遇到的問題。領袖會議也不過是APEC眾多聯繫網絡與會議中的其中一項;參與與否,最後台灣官方的決定,必然也是集眾多國內智庫、學者、文官意見後的定論。
然而,令人煩悶的,反而是當出席案定案後,國內對此策略的反應;想必媒體的解讀不會放在APEC內含的眾多權力衝突,也不會放在領袖會議的意義、也不會放在東亞和亞太的競合,可預期的是媒體將會集中火力,質疑台灣官方做此決定是何居心。人家說外交是內政的延長,我們這個國家卻更進一步,把外交當成是內政的投影,結果就只是投影而已,完全無法針對實質問題進行進一步分析和監督,一切被理解為國內政權與政權間的衝突。
我不是在說哪個政權更值得民眾的信任,也不是在要求社會重回萬眾一心的時代。我只是在想,如果我們對自己真正有自信,就不會把自己浪擲在懷疑與犬儒裡,缺乏面對真正問題的耐性,把瑣碎的爆料當成唯一的高潮,在無數高潮中頭昏腦脹,忘記真正的問題在哪裡。
媒體提供給我們每天的高潮。但高潮以後,我們總是要面對問題。而且每日的高潮總是瑣碎的。不要忘記,真正成熟的社會,應該要拒絕這種瑣碎。例如這幾周來非常轟動的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洩密案,已經使一位幕僚長被起訴。即使媒體洩露的秘密是一個事實,即使美國前駐伊拉克大使威爾森的太太真的是臥底情報員,但揭露事實不代表就有正當性;甚至,這樣的揭露有可能是錯的,這真相有可能是片面的真相,充滿了未審先判的獨斷,以及對「所有真相」的不負責任。
這只能說是台灣缺乏耐性與自信的表徵。對於既有體制的不信任,對於正常管道的不信任,簡單來說,就是民主素養還不到位,民主深化還未成功。也因此,台灣或許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其實,我們可以把自己看成是一個在各大強權之間折衝的小國;而非在中國邊緣擠壓的悲哀小島。我們可以是一個掌握候鳥資料與SARS資料的重要防疫資料庫;而非國際衛生組織的缺席者。到我們比較有自信的時候,或許,我們就再也不會對一個49%直接外資的媒體充滿恐懼感了。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