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Policies

Saturday, April 30, 2005

台灣生技界需要一個李國鼎!

台灣生技界需要一個李國鼎!
文章來源 : 生技時代 No. 39
發佈日期 : 2005/4/26 上午 10:12:55
點閱次數 : 206
文/蔡逸君

「如果生技政策無法達成共識,我就自己跳下來擔任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的召集人!」 這是前行政院長游錫方方土,去年八月下旬在2004年「生物技術產業策略會議」(SRB)上,所說的一句重話,當時也引起國生技界的一片譁然!

但沒幾個月,游揆下台了,所謂的「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依然只聞樓梯響,台灣的生技政策還是無法達成共識。

「游錫方方土卸任後應該來做『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的召集人!』,而不是回去當總統府的秘書長啊!」一位生技業者以略帶諷刺的語氣說完後,便哈哈大笑!而這也正反映出國內業者對政府生技政策的無奈與無力……。

事實上,政府對生技產推動與發展,也早有先見之明,民國七十一年八月由李國鼎先生召開的「第二次全國科技學術會議中」,就指定「生物技術」為八大重點科技之一,又於民國七十三年亦配合成立「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並在民國八十四年八月十日行政院第2443次院會則通過了「加強生物技術工業推動方案」,八十六年開始招開第一次「行政院生物技術產業策略會議」簡稱SRB……;經濟部在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也將生技產業列入十大新興工業之一。

到了民國九十一年行政院推動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更將生技產業列入所謂的「兩兆雙星」中的一星,民國九十二年更成立了「行政院生物技術產業指導小組」,統籌掌理生物技術產業發展 之規劃、推動與評估事宜。

如今,為因應產學界的要求,新上任的謝長廷院長,也在今年二月二十四日允諾準備成立「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

由此看來,二十多年來無論是哪個政黨執政,對於生技產業發展的政策、方案、計畫、小組、委員會……,都沒有輕忽過,在經費預算上也沒少過,但為何國內生技業者總是怨聲連連,甚至深感失望呢?

◎缺乏統合機關與領導

其實仔細閱讀政府所頒布的各項政策、方案、計畫,都是言之有物、具體可行,但問題是誰來執行?

目前台灣行政層級最高的應是「行政院生物技術產業指導小組」,小組召急人由政務委員林逢慶擔任。

眾所皆知,林逢慶出身自資訊界,目前同時也是資策會董事長,綜觀他過去的學經歷,似乎與生物科技沒多大關係。

對於林逢慶政委的學經歷,沒有人有任何疑議,但身為一個全國最高生技產業推動部門的負責人,卻與生技沒有什麼淵源關係,要如何真正落實產業的發展呢?

其實對生技產業的認識不清,一直是政府領導人發展生技的最大問題!

「國內的資金絕不是問題,但政府一直在經費的多寡上打轉,卻不知應該如何分配、如何做重點挹注!結果有些單位錢不知怎麼花,有些業者卻是窮的快倒閉!」一位知名的生技創投業者如此表示。

二十多年來台灣資訊產業蓬勃發展,而在業界若提起誰是居功厥偉的大老,所有人一定推崇李國鼎莫屬,同樣也發展了二十多年的生技界,卻沒有這樣的人物!

雖然台灣早已不是人治的社會、也早已脫離強人治國的時代,但不可諱言地,一個強而有力、且深具遠見的領導者,才能真正推動正測的落實發展!

◎機關疊床架屋、資源分散

台灣生技界除了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推手外,更需要一個跨部會的機關來負責推動。

目前行政院的「行政院生物技術產業指導小組」應是全國最高的行政單位,他能發揮多大的整合推動功能,業界頗多質疑。

而政府目前推動生技產業發展的單一窗口,是由「經濟部生物技術與醫藥工業發展推動小組」,這個小組隸屬在經濟部工業局之下,以這樣的層級,卻要來擔負政府與產學研相互溝通的橋樑,真是重責大任啊!

事實上,政府各項「生技單位」遍佈各部會機關,包括經建會、經濟部、國科會、農委會、衛生署……等,甚至部會下還各有附屬單位。

政府相關單位如此的疊床架屋、權責不清,最後的結果就是「資源分散、步調不一、效率不彰」!

「台灣的生技產業資源分散、政策、步調不一致、效率不彰,如果再不建立一套健全的制度、急起直追,未來恐怕不只落後韓國、中國大陸和新加坡,恐怕連泰國都會成為競爭對手。」中研院院是陳良博在去年SRB會議上如此的大聲疾呼。

二十多年前,時任經建會主委的李國鼎,全力推動資訊科技產業的發展,也締造台灣資訊王國的奇蹟,而經建會一直是跨部會的單位,多是由重量級的官員來掌管。

「當時的台灣依然是以傳統產業及重工業領軍,但李國鼎先生卻能獨鍾資訊產業、全力推動,這樣的能耐,令人佩服!」一位生技大老感慨的表示。

「如今,有誰能獲得政府的全力奧援,整合各項資源,全力發展生技產業呢?我們在等待這樣的人、這樣的權責單位!」這位大老無奈的表示。

◎過時法令亟需修改

除了沒有強有力的領導人與統合機關外,法令規範的不合時宜,也是令生技業界頭痛的問題之一。

生物科技基本上是一個前瞻技術的新興產業,又與人類生活、生命、生機息息相關,所以舊有的法令規範,很難跟得上產業發展的腳步。

所以必須要由一群懂生物技術以及親身經歷產業發展的人士,來制定相關的法令W範。

「在美國每個生技法令規範的制定修改,多會舉辦公聽會,同時邀請產學研的專家一起審議,哪像台灣的陳年舊法,十幾年不改!」一位曾經充滿鬥志理想年輕生技博士感慨的表示。

法令既然不合時宜,但要如何修改?這一個問題又顯露出政府與業者及學界的溝通不良,缺乏互動的平台。

一般來說,生技業者多是實驗室出身,個性本就內向寡言,也不願大聲爭取,深怕多生事端,所以一直無法將所求與困境表達出來。但多年來有許多業者在每次研討會上大聲疾呼修改法令,卻也沒得到具體的回應。

前年十月,由王鍾渝委員所號召成立的「立法院跨黨派生技修法小組」,曾經針對不同領域召開了幾次會議,也促使有關部們修改部分法令規範,但隨著王鍾渝不再擔任不分區立委,這個推動小組也偃旗息鼓,不再推動了!

據了解,今年經濟部將推動一系列的「政府與生技業者有約」的系列活動,希望能深入聽取業者的心聲,而法令修改也是重點之一。對此,業者自然也是抱著期待的態度,只是不能讓他們再度失望落空!

◎找出真正的發展標的

對於生技重點發展項目也是政府必需要認清且落實推動的課題,目前依行政院的國家型計畫列出,「農業生技」、「生技醫藥」及「基因體中心」作為主要推動的目標。

除此之外,如何有效的運用台灣的傳統產業及資訊科技雄厚基礎,也是極為可行的發展重點,「當台灣的IT與BT相結合,那將會是多可怕的力量阿!」某位跨足生技與傳統產業大老如此期待的表示。

目前國內生技產業中,獲利最高、也在全球產業界擁有一定地位,就屬「醫療器材」業者。

例如:五鼎、百略、必翔、合世、東貿……等上市上櫃公司每年都交出極佳的成績單。台灣惠普的何薇玲在多次的研討會中,極力的表示將與IT產業有更加深度的結合,而台灣IBM更成立了生技中心,希望能為生技業者提供解決平台。

這些產業優勢與趨勢,都是政府可以大力推動的重點目標!

◎積極延攬國際人才

生技產業發展最重要的關鍵,除了技術、資金外,就是人才資源了。由於產業並未蓬勃發展,所以投入生技的人才一直不多,尤其是做基礎研究者更是越來越少,而這也是生技產業發展一大隱憂!

不過弔詭的是,國內生技相關院系所越來越多,許多莘莘學子也大量的投入產業之中,但生物科技需要的是更高程度的人才,這部份受到電子產業的排擠,造成了一定的斷層。

所以台灣不僅要招攬台灣學者歸國,還要努力吸引國際性的人才,甚至不排除來自大陸的學者專家。

同時還要放寬學界與業界的交流,讓學者能將研發成果順利的導入業界,而業界的研發也會因此源源不絕。美國生技產業的蓬勃發展,學研業者之間的密切交流,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不管是國際及大陸人才的引進,或是學者進入產業界的放寬,還都是要回歸到法令的修改;而各項不同領域法令的修改,還是必須要有一個跨部會的整合機關,最重要的是這個機關必須要有強有力且充滿遠見、大公無私的人來領導!

生物科技產業必須投入大筆的資金與時間,以台灣的企業規模與市場,根本與全球大廠無法相比擬,因此更需要政府的全力資助。

以台灣傳統產業的基礎,以及資訊產業的發達,如何與生技產業真正的相結合,政府必須要很清楚該如何制定政策,創造一個最有力產業發展的大環境!

Tuesday, April 26, 2005

制度改革與能力的考驗

工商時報
制度改革與能力的考驗
工商社論

去年修法的勞退新制將於七月一日起跑,由於新制改採可攜式勞工退休金個人帳戶,並明訂企業雇主百分之六的提存比率,隨著實施期日的逼近,不論企業或勞工都必須面對新局做出因應。企業主一方面擔心新制將使經營、人事成本大幅增加,因而不乏採取降薪、調整薪資結構、無故終止勞動契約、合意結清年資再重新聘雇等手法,使勞工未蒙新制之利,反倒面臨工作權的挑戰;而企業主在微利競爭的年代,還要足額提撥勞工退休金或勞工退休準備金,也更增加資金調度的壓力。

針對勞雇雙方這種惴惴不安的困境,行政部門在本周一雙管齊下,一方面通過勞委會所提「勞工福祉保障方案」,預計投入十億元經費,透過宣導、爭議協處和訴訟補助,幫助勞工得以保有工作權及降低受到惡意解雇的傷害。而另方面則又責成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開辦「勞工退休金專案貸款」,提供中小企業甚至及於大企業也可申請貸款提撥為勞工退休金專用,此項專案貸款總金額將達五十億元。
儘管行政部門已經分別針對勞工如果工作權不保提供訴訟補助費和最高六個月的生活津貼,但勞工團體顯然並不領情,認為這是「先受害,再扶助」,而要求政府明令禁止未經工會同意的任何導致勞動條件下降的惡招。另外,提供給中小企業的「勞工退休金專案貸款」,是不是會讓企業主誠意接受執行勞退新制,或者還是運用各種手段規避,乃至於關廠出走,或者緊縮組織編制使人力派遣業大行其道,這些後續效應顯然都有待進一步觀察。

其實,談到即將實施的勞退新制,所以引起包括勞工和企業主廣泛的不安和不滿,癥結乃在於新的制度代表一種新的遊戲規則。而新遊戲規則的出現,基本上意味著舊遊戲規則失靈或甚至根本未建立遊戲規則,因而也應該是針對性的有一番興利除弊的新貌。然而,不論是舊遊戲規則,甚或是未明訂遊戲規則的叢林法則,都自有在那一套機制法則下的既得利益者,新制的推出如果損及其既得利益,則出現反彈、抵制即不足為奇。以是在推陳出新之際,相關的配套措施與宣導解惑的重要性就更不容忽視。

具體而言,七月一日開始實施的勞退新制,其實正是針對舊制有高達九成以上的勞工,事實上最後是無法領到退休金,因而才規畫出可攜式的個人帳戶新制,並使企業主只能依法按月提足勞工退休金。因此,從制度設計面來看,毋寧是希望除過去之弊,使往後勞工可以確保得到退休金之利。然而勞團卻以企業主可能取巧規避依新制提繳勞工退休金,而大肆批評。我們認為這種現象固然值得注意,但如果因而否定新制,反而是把兩個並不相干的事情混淆在一起了。

這種抗拒改革或擔心改革影響既得利益的事例,其實可說屢見不鮮。另一個顯著例子就是面對輿論要求恢復軍教課稅的壓力,教師團體雖然不敢明言反對,但卻緊咬行政當局曾經承諾「課多少、補多少」的話語,要求實質所得不能有分毫的短少,致使軍教課稅的具體方案遲遲未能定案。

另外一個值得正視深思的例子,則是有關國土復育條例的立法。行政當局著眼於防杜土地超限開發利用,框限地質敏感地區之開發作為與經濟活動,此舉自然引起原住民以及在高山地區居住營生人士的關切與疑慮,因而做出種種的反應,甚至極端化的認為是對原住民族的滅族惡法。在原住民立法委員的「同仇敵愾」下,國土復育條例在立法院想要順利完成立法,似乎存有不小的變數。

綜觀這些制度興革所引發的反彈,其中固然有部分源於新政策規畫草率、欠缺配套、宣導不足,但也有不少是源於既得利益者的情緒反彈,而把問題極端化。面對這種紛亂之局,不但考驗決策者的改革決心,更考驗決策者的決策能力與執行者的執行效能。如果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則勞退新制的良法美意即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其他如國土復育方案或健保改革又何嘗不然。

創新系統要靠系統性思維來強化

經濟日報社論
創新系統要靠系統性思維來強化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於4月22、23兩日舉行年度的「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會議主題集中在「強化國家創新系統」提升台灣競爭力,及「發展永續能源」增進台灣能源自主性。其中,在強化國家創新系統的部分,科技政務委員林逢慶強調,過去台灣以代工起家,但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台灣必須轉型成以知識為工具,亦即以創新為導向的經濟模式,才能具備全球競爭力,維持經濟持續成長,因此必須講求創新。

台灣的確需由過去單以投資為導向的經濟體,轉型為以創新為導向的經濟體,否則無法面對全球化的挑戰。過去台灣在國際經濟的競爭上得天獨厚,在勞力密集產業的生產上,面對廣大的美日歐市場,卻只有四小龍相互競爭;當時,台灣企業最重要的業務便是,如何籌資建廠、擴大產能以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挾著類似目前中國大陸的優勢,台灣企業憑藉著速度與彈性的特質,再配合低工資、低匯率、及外銷退稅等條件,營造出國際出口價格競爭力的絕對優勢。

台灣仗恃低價加工商品的出口,創造了開發中國家高經濟成長的典範,也因此被譽為經濟奇蹟。在那樣的環境裡,只要肯拚肯做,便能有相對應的回饋;每個企業強調的是本身的努力與效率,在整個生產的價值鏈也只從事其中一小段的複製生產,在既定的產品規格及生產流程下,個別企業乃至產業部門間,並不需要太多的合作與互動。

但如今,這樣的發展模式,已被完整地複製在中國大陸。而台灣則正處於投資導向轉型至創新導向的經濟體,這也是最困難的轉型;在創新導向的經濟體,產業價值鏈拉得很長,知識的創造、擴散與落實到商品化生產,均必須依賴產官學研各部門彼此間充分地協調與整合。

若以生物進化的比擬來說,台灣需由一個只強調效率與相互競爭的單細胞生物,進化成強調協調與彼此合作的有機體。這樣的有機體經濟社會也意味著,在這個經濟體之中,每一個部分都有其功能,但彼此必須分工與合作,否則個別的功能將無法運作與發揮。

技術或創新的議題亦是如此;過去有關技術或創新之研究大多依循線性創新的思考模式,亦即只要投入基礎科學研究就能直接產生創新產品或技術;但實際上創新的點子可能來自基礎研究或應用研究與發展,但也可能來自市場需求。基本上,創新是企業與研發機構或學校間一連串複雜互動所產生的結果,也可能透過外部技術購買或與競爭對手合作開發而產生。因此創新活動可說是系統間因子互動與回饋之迴路,有人稱之為螺旋式創新思考模式。所以過去以投入產出分析來闡釋國家創新系統或是產業創新系統甚至是廠商的創新行為,均無法得到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主要是因忽略投入與產出間之轉換面因素,而企業與其他研發支援系統間之互動關係與企業本身的能力便是決定轉換面因素強弱主要因素。

因而,在創新系統下,創新的條件固應強調,但系統運作的效率則更重要。就如同一部機器,儘管每一個零件均正常,但若連繫零件之間的螺絲鬆了,或是根本擺錯位置,那麼,這部機器所顯現的效率可想而知。而創新系統的運作比機器更為複雜,機器的零件只是單純地被賦予功能,但創新系統的成員卻可以有自己的思維,倘若這些參與成員對於自己的角色不清,或對系統運作不解或不滿,那麼,這樣的創新系統效能也無從發揮。這樣說來,理解與共識才是創新系統效率化的基礎。

但說實在的,台灣創新系統面臨最大的缺口,便是官學研機構,與產業各玩各的;台灣有著良好的創新政策,一直希望企業往前瞻性創新發展,但業者卻也有其生存及獲利的考量,兩者好像走在不會交集的平行線上。不僅如此,業者間共生分享的觀念亦薄弱,現連日本大財閥間,都已有合作或合併的趨勢,台灣業者卻仍在殺價拚產能;也許業者能理解創新與整合的重要,但彼此的競爭態勢又不得不令業者採取如同囚犯困境下的雙輸策略。

此次科技顧問會議,除了報告案「台灣創新系統的現況」外,另分別提出建構技術前瞻運作機制、整合績效評估與預算分配以及提升企業在創新研發體系的角色等三個政策方向,想法上,似乎是希望透過預算的機制與誘因來強化創新系統成員間的互動與連結。這樣的誘因機制能否真的弭平創新系統的缺口,不僅考驗著產學研彼此,更考驗著本身政府系統內的執行效率。

【2005/04/23 經濟日報】

Wednesday, April 06, 2005

生醫科技島啟動 行政院護航

生醫科技島啟動 行政院護航


記者邱馨儀、黃玉珍/台北報導

行政院昨(6)日宣布啟動「生醫科技島計畫」,預估五年內投入150億元,布建生技產業整體性的基礎建設,並導入IT產業優勢,將國內打造成為亞洲「基因體醫學研究重鎮」與「臨床研究中心」。

生醫科技島計畫主要包括國民健康資訊基礎建設(NHII)、台灣人疾病及基因資料庫(Taiwan Biobank)以及臨床研究體系三大方面。

其中NHII主要建立電子病例與醫療影像傳遞的標準格式,並建置資訊共通平台,未來進一步支援社區化、個人化健康醫療體系的實現。

此外,在臨床研究體系方面,衛生署將推動標竿型卓越臨床研究中心,建立臨床研究專業人士培訓、鼓勵醫師加入研究,並強化轉譯醫學研究(Translational Medicine;意即將基礎研究的成果衍生至臨床醫學的應用,或是藉由病情觀察、病理瞭解,進一步搜尋對應的基因)。

行政院預估,NHII計畫成熟後,包括誤診率降低、病歷電子化的效益,每年將可節省健保醫療費用支出3%,折合約100億元,未來五年還將增加民間與政府投資超過400億元。至於遺傳基因資料庫的建立,目前國內僅3,000餘例,五年內希望達成20萬到30萬例。

政務委員林逢慶表示,我國推動「生醫科技島計畫」有三大優勢,首先是醫療服務與研究水準高,臨床試驗品質優良,2002年至2004年已吸引國際國際大廠來台進行跨國臨床試驗超過200件。再者,電子資訊產業發達,有能力整合應用於生醫領域,第三則是台灣的族群組成具有華人族群基因差異的代表性。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黃重球委員表示,今年的生醫科技經費約6.7億元,主要來自政府預算,明年起所需經費希望編入政府各部門預算中,在五年150億元的經費使用上,以資訊建設投入約100億元居冠,臨床預算20億元,生物資料庫的建置約達30億元。

他強調,政府將生技產業置於「兩兆雙星」,九個國家型計畫中,生醫相關就達三個,顯示政府對於生技產業的重視。

此次「生醫科技島計畫」以臨床、醫院為主體展開,包括早期研究、臨床試驗等,希望大幅提升醫院、醫工單位參與比率。

【2005/04/07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