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技界需要一個李國鼎!
台灣生技界需要一個李國鼎!
文章來源 : 生技時代 No. 39
發佈日期 : 2005/4/26 上午 10:12:55
點閱次數 : 206
文/蔡逸君
「如果生技政策無法達成共識,我就自己跳下來擔任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的召集人!」 這是前行政院長游錫方方土,去年八月下旬在2004年「生物技術產業策略會議」(SRB)上,所說的一句重話,當時也引起國生技界的一片譁然!
但沒幾個月,游揆下台了,所謂的「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依然只聞樓梯響,台灣的生技政策還是無法達成共識。
「游錫方方土卸任後應該來做『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的召集人!』,而不是回去當總統府的秘書長啊!」一位生技業者以略帶諷刺的語氣說完後,便哈哈大笑!而這也正反映出國內業者對政府生技政策的無奈與無力……。
事實上,政府對生技產推動與發展,也早有先見之明,民國七十一年八月由李國鼎先生召開的「第二次全國科技學術會議中」,就指定「生物技術」為八大重點科技之一,又於民國七十三年亦配合成立「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並在民國八十四年八月十日行政院第2443次院會則通過了「加強生物技術工業推動方案」,八十六年開始招開第一次「行政院生物技術產業策略會議」簡稱SRB……;經濟部在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也將生技產業列入十大新興工業之一。
到了民國九十一年行政院推動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更將生技產業列入所謂的「兩兆雙星」中的一星,民國九十二年更成立了「行政院生物技術產業指導小組」,統籌掌理生物技術產業發展 之規劃、推動與評估事宜。
如今,為因應產學界的要求,新上任的謝長廷院長,也在今年二月二十四日允諾準備成立「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
由此看來,二十多年來無論是哪個政黨執政,對於生技產業發展的政策、方案、計畫、小組、委員會……,都沒有輕忽過,在經費預算上也沒少過,但為何國內生技業者總是怨聲連連,甚至深感失望呢?
◎缺乏統合機關與領導
其實仔細閱讀政府所頒布的各項政策、方案、計畫,都是言之有物、具體可行,但問題是誰來執行?
目前台灣行政層級最高的應是「行政院生物技術產業指導小組」,小組召急人由政務委員林逢慶擔任。
眾所皆知,林逢慶出身自資訊界,目前同時也是資策會董事長,綜觀他過去的學經歷,似乎與生物科技沒多大關係。
對於林逢慶政委的學經歷,沒有人有任何疑議,但身為一個全國最高生技產業推動部門的負責人,卻與生技沒有什麼淵源關係,要如何真正落實產業的發展呢?
其實對生技產業的認識不清,一直是政府領導人發展生技的最大問題!
「國內的資金絕不是問題,但政府一直在經費的多寡上打轉,卻不知應該如何分配、如何做重點挹注!結果有些單位錢不知怎麼花,有些業者卻是窮的快倒閉!」一位知名的生技創投業者如此表示。
二十多年來台灣資訊產業蓬勃發展,而在業界若提起誰是居功厥偉的大老,所有人一定推崇李國鼎莫屬,同樣也發展了二十多年的生技界,卻沒有這樣的人物!
雖然台灣早已不是人治的社會、也早已脫離強人治國的時代,但不可諱言地,一個強而有力、且深具遠見的領導者,才能真正推動正測的落實發展!
◎機關疊床架屋、資源分散
台灣生技界除了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推手外,更需要一個跨部會的機關來負責推動。
目前行政院的「行政院生物技術產業指導小組」應是全國最高的行政單位,他能發揮多大的整合推動功能,業界頗多質疑。
而政府目前推動生技產業發展的單一窗口,是由「經濟部生物技術與醫藥工業發展推動小組」,這個小組隸屬在經濟部工業局之下,以這樣的層級,卻要來擔負政府與產學研相互溝通的橋樑,真是重責大任啊!
事實上,政府各項「生技單位」遍佈各部會機關,包括經建會、經濟部、國科會、農委會、衛生署……等,甚至部會下還各有附屬單位。
政府相關單位如此的疊床架屋、權責不清,最後的結果就是「資源分散、步調不一、效率不彰」!
「台灣的生技產業資源分散、政策、步調不一致、效率不彰,如果再不建立一套健全的制度、急起直追,未來恐怕不只落後韓國、中國大陸和新加坡,恐怕連泰國都會成為競爭對手。」中研院院是陳良博在去年SRB會議上如此的大聲疾呼。
二十多年前,時任經建會主委的李國鼎,全力推動資訊科技產業的發展,也締造台灣資訊王國的奇蹟,而經建會一直是跨部會的單位,多是由重量級的官員來掌管。
「當時的台灣依然是以傳統產業及重工業領軍,但李國鼎先生卻能獨鍾資訊產業、全力推動,這樣的能耐,令人佩服!」一位生技大老感慨的表示。
「如今,有誰能獲得政府的全力奧援,整合各項資源,全力發展生技產業呢?我們在等待這樣的人、這樣的權責單位!」這位大老無奈的表示。
◎過時法令亟需修改
除了沒有強有力的領導人與統合機關外,法令規範的不合時宜,也是令生技業界頭痛的問題之一。
生物科技基本上是一個前瞻技術的新興產業,又與人類生活、生命、生機息息相關,所以舊有的法令規範,很難跟得上產業發展的腳步。
所以必須要由一群懂生物技術以及親身經歷產業發展的人士,來制定相關的法令W範。
「在美國每個生技法令規範的制定修改,多會舉辦公聽會,同時邀請產學研的專家一起審議,哪像台灣的陳年舊法,十幾年不改!」一位曾經充滿鬥志理想年輕生技博士感慨的表示。
法令既然不合時宜,但要如何修改?這一個問題又顯露出政府與業者及學界的溝通不良,缺乏互動的平台。
一般來說,生技業者多是實驗室出身,個性本就內向寡言,也不願大聲爭取,深怕多生事端,所以一直無法將所求與困境表達出來。但多年來有許多業者在每次研討會上大聲疾呼修改法令,卻也沒得到具體的回應。
前年十月,由王鍾渝委員所號召成立的「立法院跨黨派生技修法小組」,曾經針對不同領域召開了幾次會議,也促使有關部們修改部分法令規範,但隨著王鍾渝不再擔任不分區立委,這個推動小組也偃旗息鼓,不再推動了!
據了解,今年經濟部將推動一系列的「政府與生技業者有約」的系列活動,希望能深入聽取業者的心聲,而法令修改也是重點之一。對此,業者自然也是抱著期待的態度,只是不能讓他們再度失望落空!
◎找出真正的發展標的
對於生技重點發展項目也是政府必需要認清且落實推動的課題,目前依行政院的國家型計畫列出,「農業生技」、「生技醫藥」及「基因體中心」作為主要推動的目標。
除此之外,如何有效的運用台灣的傳統產業及資訊科技雄厚基礎,也是極為可行的發展重點,「當台灣的IT與BT相結合,那將會是多可怕的力量阿!」某位跨足生技與傳統產業大老如此期待的表示。
目前國內生技產業中,獲利最高、也在全球產業界擁有一定地位,就屬「醫療器材」業者。
例如:五鼎、百略、必翔、合世、東貿……等上市上櫃公司每年都交出極佳的成績單。台灣惠普的何薇玲在多次的研討會中,極力的表示將與IT產業有更加深度的結合,而台灣IBM更成立了生技中心,希望能為生技業者提供解決平台。
這些產業優勢與趨勢,都是政府可以大力推動的重點目標!
◎積極延攬國際人才
生技產業發展最重要的關鍵,除了技術、資金外,就是人才資源了。由於產業並未蓬勃發展,所以投入生技的人才一直不多,尤其是做基礎研究者更是越來越少,而這也是生技產業發展一大隱憂!
不過弔詭的是,國內生技相關院系所越來越多,許多莘莘學子也大量的投入產業之中,但生物科技需要的是更高程度的人才,這部份受到電子產業的排擠,造成了一定的斷層。
所以台灣不僅要招攬台灣學者歸國,還要努力吸引國際性的人才,甚至不排除來自大陸的學者專家。
同時還要放寬學界與業界的交流,讓學者能將研發成果順利的導入業界,而業界的研發也會因此源源不絕。美國生技產業的蓬勃發展,學研業者之間的密切交流,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不管是國際及大陸人才的引進,或是學者進入產業界的放寬,還都是要回歸到法令的修改;而各項不同領域法令的修改,還是必須要有一個跨部會的整合機關,最重要的是這個機關必須要有強有力且充滿遠見、大公無私的人來領導!
生物科技產業必須投入大筆的資金與時間,以台灣的企業規模與市場,根本與全球大廠無法相比擬,因此更需要政府的全力資助。
以台灣傳統產業的基礎,以及資訊產業的發達,如何與生技產業真正的相結合,政府必須要很清楚該如何制定政策,創造一個最有力產業發展的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