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下一輪台灣剩世的備忘錄
給下一輪台灣剩世的備忘錄
2007-11-01 00:36 |迴響:0|點閱:651
「讀者可能認為,我寫這些東西只是想激發你們的同情心。但我的俄羅斯同胞已經證明,他們不是那麼容易被打動的。你坐在家裡享用早餐,聆聽北高加索地區戰事令人不安的報導,其實最怵目驚心的部分已經處理乾淨,以免握有選票的各位吃早餐時噎到。
「不過,我的報導另有目的,它們是為未來的世代而寫,也是為第二次車臣戰爭中無辜犧牲者的證詞。因此我要盡我所能,當下紀錄。」--安娜‧波麗特柯芙斯卡亞,1999.11.4.
我想講的,真的是你聽到的嗎?我急切在乎的,是你想聽的嗎?
話語在我喉間震動,以100到5000赫茲的頻率,敲動你的鼓膜及耳蝸,刺激你的大腦皮層,瞬間產生無數電波及化學作用,記憶,情緒,心理基模,它們像一座巨大的工廠,秒間進行一場隱形的協商,最後,可能變成一陣白噪音。
這或許是當代書寫者/報導者/評論者的最大挫折,當公共事務的言說空間被擠壓,擠壓到只剩選舉,只剩藍綠,只剩虛統假獨,所有對於當代政治理想性的討論,幾乎只剩一場徒勞,只剩一陣口水亂棍,只剩扣應節目的金光戲。
翻開報紙,政治人物的言說也幾乎如此,比賤,比酸,比潑皮,比無賴。
但是,在我的主筆室留言板,一片找不到耳膜聽覺及對話焦點的文字裡,我很高興看到一篇留言,標題是「啟蒙都從自省起」:
政府的什麼行為是粗暴的,對台灣不同世代、不同居住區域、不同職業身份的人而言,有不同的定義與忍耐極限。黃主筆只期待人民在選舉的一刻審慎為之,卻不是去點出人民在選舉以外的日子裡可以怎樣去理解跟化解這些『對台灣不同世代、不同居住區域、不同職業身份的人而言,不同定義的粗暴』。
四十多歲的一群,最有可能理解與終結種種『不同世代、不同居住區域、不同職業身份』之間的正義落差。四十多歲的一群,面對家中老的小的,正是可以一方面替老一輩的爭取『轉型正義』的平反,另一方面替小的監督跟建立一個『合理、守法』的行政空間。啟蒙的開始,在於四十多歲的一群,什麼時候能起而行,而不是只是坐而言。
短短兩百多字,卻把我兩千多字講不清楚的終極關懷,作了極好的註解。這位「讀者」提出的問題,也正是當代書寫者/報導者/評論者的最大挑戰,二十年前,言說者的最大敵人幾乎只有一個:戒嚴體制下的黨國體系。我們相信,推倒了這個惡獸,人民必然幸福,國家必然開朗,子孫必然能從我們手中,接下一個公平正義的新社會。
但是,曾經懷抱如此夢想的樂觀者,恐怕都不得不承認,世界並未如此簡單。政黨輪替至今,民主並未給我們太多答案,反而給我們更多疑問,關於國家的前途、政府的效能、政黨的生態、政策的可驗證性、社會公平的願念期待。
而今,我們有了密集的選舉,像是換季流行一樣的文宣口號,執政黨希望我們相信:只要追討黨產、公投入聯,人民必然幸福,國家必然開朗,社會上其他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在野黨希望我們相信:只要民進黨下台、全面三通,人民必然幸福,國家必然開朗,社會上其他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彷彿我們住在一個迪士尼世界,流通著米老鼠貨幣,所有複雜的世俗問題,都有一個卡通式的解答。
然而,事情絕不會這麼簡單;就像那位讀者點出的問題,答案並不在我身上,我只是一個愛發牢騷、識見有限的中年選民。但我由衷相信,答案在我們一整個世代的手裡,或許像是他提到的四十歲世代,或許不只。但是,總要有人開始。
當我們開始要求一個「共感政治」的時代,要求政治人物不要與人民觀感脫節,政務官不要隨口噴射「五元青菜」、「三千西西小車」、「三隻小豬是成語」等背離民間情感的言論,或許,這會是一個進步的開始;
當我們開始要求一個「口號免疫」的時代,拒絕為選舉的政治支票買單,分辨「政治謀略」與「選戰策略」的差異,以入聯為例,若是政府能以更有效、更精準、更能達成目標的政治行動,推動台灣加入聯合國,就算投入百倍資源都值得;但若政府只是為了內部動員、情緒造勢,單純消費入聯議題,作為換算選票的巨大計算機,就應該有更多人拒絕背書,Thanks, but no thanks,或許,這會是一個進步的開始;
當我們開始要求一個「誠實歷史」的時代,當所有族群、所有世代移民都願意面對過去的不幸,接受、反省,然後警惕、包容,把過去的不義,作為未來進步的養分,當舊執政者願意坦然面對上世紀的政經壓迫,當新執政者停止收割血腥記憶下的政治私利,或許,這會是一個進步的開始;
當我們開始要求一個「差異共存」的時代,歡欣認知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多麼不同,血緣記憶的、參與經驗的、對話框架的、人際團體的…我們因為意見不同而辯論,但不記仇;我們因為理念歧異而商榷,但不惡言;我們因對未來想像的天南地北而指東畫西,但絕不口出「如果你不XXXX,就滾出這塊土地」之類的言論。當所有原住民、閩客移民、二戰後移民、新移民,都能在這裡找到安全安心的居所,不再有被某一族群壓迫的恐懼,或許,這會是一個進步的開始;
當我們開始要求一個「善良政治」的時代,要求政治從業者不再以尖刻的言辭、聳動的標語,搏取媒體版面、操縱人民情緒;當我們認知政客最愛製造人民的對立衝突,作為選票保證,一如呼巴掌是八點檔收視率的保證;當我們體認「不恰當、不適格」的政治言論,正是近年來摧毀台灣民間互信的元兇;當我們寧可期待一個無為的政府,而非一個辭藻華麗、卻帶頭作惡的政府,或許,這會是一個進步的開始……
進步不會有止境,進步的未來無限延伸,或許你不同意我,但你能加上更多可能性,關於台灣的未來,關於我們這一代給下一代太平盛世或剩世的備忘錄。
回到文章開頭的兩段引言,那是俄羅斯《新報》女記者安娜‧波麗特柯芙斯卡亞1999年報導車臣事件時,寫下的兩段引子;2006年10月7日,她在莫斯科住處遭槍擊身亡,享年四十八歲,留下一子一女,一般認為,她是因為堅持揭露俄羅斯壓迫車臣的真相而遇害。
我們比她幸運,我們因言論而喪命的機率已微乎其微,至少目前此刻;但正因如此,我們更應珍惜當下,思索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政治環境,思索我們應該打造一個怎樣的下一代台灣。即使,我們個別的力量如此渺小,但當人民覺醒,國家應該恐懼,政客應該恐懼。
【後話】
本文原刊於昨天的「網路主筆室」,也是「不講理的台灣」系列文章末篇。近來HBO常重播電影《V怪客》,雖是漫畫改編,卻有微言大義,甚至是一則台灣的後現代寓言,謹以片中一句話,作為本系列的終結註腳,與所有網友共勉:
「人民不該害怕他們的政府,政府才應該害怕他們的人民。」
(若想理解《V怪客》,大推薦龍貓森林的系列文章;關於安娜‧波麗特柯芙斯卡亞的車臣報導,可參見《別對我撒謊》一書443頁起。)
【系列文章】
(不講理的台灣系列五之一)拔掉舌頭 不講理的政治台灣
(不講理的台灣系列五之二)國慶日快樂,動物農莊
(不講理的台灣系列五之三)當歷史不過一包衛生紙
(不講理的台灣系列五之四)反啟蒙的台灣經驗
2007-11-01 00:36 |迴響:0|點閱:651
「讀者可能認為,我寫這些東西只是想激發你們的同情心。但我的俄羅斯同胞已經證明,他們不是那麼容易被打動的。你坐在家裡享用早餐,聆聽北高加索地區戰事令人不安的報導,其實最怵目驚心的部分已經處理乾淨,以免握有選票的各位吃早餐時噎到。
「不過,我的報導另有目的,它們是為未來的世代而寫,也是為第二次車臣戰爭中無辜犧牲者的證詞。因此我要盡我所能,當下紀錄。」--安娜‧波麗特柯芙斯卡亞,1999.11.4.
我想講的,真的是你聽到的嗎?我急切在乎的,是你想聽的嗎?
話語在我喉間震動,以100到5000赫茲的頻率,敲動你的鼓膜及耳蝸,刺激你的大腦皮層,瞬間產生無數電波及化學作用,記憶,情緒,心理基模,它們像一座巨大的工廠,秒間進行一場隱形的協商,最後,可能變成一陣白噪音。
這或許是當代書寫者/報導者/評論者的最大挫折,當公共事務的言說空間被擠壓,擠壓到只剩選舉,只剩藍綠,只剩虛統假獨,所有對於當代政治理想性的討論,幾乎只剩一場徒勞,只剩一陣口水亂棍,只剩扣應節目的金光戲。
翻開報紙,政治人物的言說也幾乎如此,比賤,比酸,比潑皮,比無賴。
但是,在我的主筆室留言板,一片找不到耳膜聽覺及對話焦點的文字裡,我很高興看到一篇留言,標題是「啟蒙都從自省起」:
政府的什麼行為是粗暴的,對台灣不同世代、不同居住區域、不同職業身份的人而言,有不同的定義與忍耐極限。黃主筆只期待人民在選舉的一刻審慎為之,卻不是去點出人民在選舉以外的日子裡可以怎樣去理解跟化解這些『對台灣不同世代、不同居住區域、不同職業身份的人而言,不同定義的粗暴』。
四十多歲的一群,最有可能理解與終結種種『不同世代、不同居住區域、不同職業身份』之間的正義落差。四十多歲的一群,面對家中老的小的,正是可以一方面替老一輩的爭取『轉型正義』的平反,另一方面替小的監督跟建立一個『合理、守法』的行政空間。啟蒙的開始,在於四十多歲的一群,什麼時候能起而行,而不是只是坐而言。
短短兩百多字,卻把我兩千多字講不清楚的終極關懷,作了極好的註解。這位「讀者」提出的問題,也正是當代書寫者/報導者/評論者的最大挑戰,二十年前,言說者的最大敵人幾乎只有一個:戒嚴體制下的黨國體系。我們相信,推倒了這個惡獸,人民必然幸福,國家必然開朗,子孫必然能從我們手中,接下一個公平正義的新社會。
但是,曾經懷抱如此夢想的樂觀者,恐怕都不得不承認,世界並未如此簡單。政黨輪替至今,民主並未給我們太多答案,反而給我們更多疑問,關於國家的前途、政府的效能、政黨的生態、政策的可驗證性、社會公平的願念期待。
而今,我們有了密集的選舉,像是換季流行一樣的文宣口號,執政黨希望我們相信:只要追討黨產、公投入聯,人民必然幸福,國家必然開朗,社會上其他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在野黨希望我們相信:只要民進黨下台、全面三通,人民必然幸福,國家必然開朗,社會上其他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彷彿我們住在一個迪士尼世界,流通著米老鼠貨幣,所有複雜的世俗問題,都有一個卡通式的解答。
然而,事情絕不會這麼簡單;就像那位讀者點出的問題,答案並不在我身上,我只是一個愛發牢騷、識見有限的中年選民。但我由衷相信,答案在我們一整個世代的手裡,或許像是他提到的四十歲世代,或許不只。但是,總要有人開始。
當我們開始要求一個「共感政治」的時代,要求政治人物不要與人民觀感脫節,政務官不要隨口噴射「五元青菜」、「三千西西小車」、「三隻小豬是成語」等背離民間情感的言論,或許,這會是一個進步的開始;
當我們開始要求一個「口號免疫」的時代,拒絕為選舉的政治支票買單,分辨「政治謀略」與「選戰策略」的差異,以入聯為例,若是政府能以更有效、更精準、更能達成目標的政治行動,推動台灣加入聯合國,就算投入百倍資源都值得;但若政府只是為了內部動員、情緒造勢,單純消費入聯議題,作為換算選票的巨大計算機,就應該有更多人拒絕背書,Thanks, but no thanks,或許,這會是一個進步的開始;
當我們開始要求一個「誠實歷史」的時代,當所有族群、所有世代移民都願意面對過去的不幸,接受、反省,然後警惕、包容,把過去的不義,作為未來進步的養分,當舊執政者願意坦然面對上世紀的政經壓迫,當新執政者停止收割血腥記憶下的政治私利,或許,這會是一個進步的開始;
當我們開始要求一個「差異共存」的時代,歡欣認知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多麼不同,血緣記憶的、參與經驗的、對話框架的、人際團體的…我們因為意見不同而辯論,但不記仇;我們因為理念歧異而商榷,但不惡言;我們因對未來想像的天南地北而指東畫西,但絕不口出「如果你不XXXX,就滾出這塊土地」之類的言論。當所有原住民、閩客移民、二戰後移民、新移民,都能在這裡找到安全安心的居所,不再有被某一族群壓迫的恐懼,或許,這會是一個進步的開始;
當我們開始要求一個「善良政治」的時代,要求政治從業者不再以尖刻的言辭、聳動的標語,搏取媒體版面、操縱人民情緒;當我們認知政客最愛製造人民的對立衝突,作為選票保證,一如呼巴掌是八點檔收視率的保證;當我們體認「不恰當、不適格」的政治言論,正是近年來摧毀台灣民間互信的元兇;當我們寧可期待一個無為的政府,而非一個辭藻華麗、卻帶頭作惡的政府,或許,這會是一個進步的開始……
進步不會有止境,進步的未來無限延伸,或許你不同意我,但你能加上更多可能性,關於台灣的未來,關於我們這一代給下一代太平盛世或剩世的備忘錄。
回到文章開頭的兩段引言,那是俄羅斯《新報》女記者安娜‧波麗特柯芙斯卡亞1999年報導車臣事件時,寫下的兩段引子;2006年10月7日,她在莫斯科住處遭槍擊身亡,享年四十八歲,留下一子一女,一般認為,她是因為堅持揭露俄羅斯壓迫車臣的真相而遇害。
我們比她幸運,我們因言論而喪命的機率已微乎其微,至少目前此刻;但正因如此,我們更應珍惜當下,思索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政治環境,思索我們應該打造一個怎樣的下一代台灣。即使,我們個別的力量如此渺小,但當人民覺醒,國家應該恐懼,政客應該恐懼。
【後話】
本文原刊於昨天的「網路主筆室」,也是「不講理的台灣」系列文章末篇。近來HBO常重播電影《V怪客》,雖是漫畫改編,卻有微言大義,甚至是一則台灣的後現代寓言,謹以片中一句話,作為本系列的終結註腳,與所有網友共勉:
「人民不該害怕他們的政府,政府才應該害怕他們的人民。」
(若想理解《V怪客》,大推薦龍貓森林的系列文章;關於安娜‧波麗特柯芙斯卡亞的車臣報導,可參見《別對我撒謊》一書443頁起。)
【系列文章】
(不講理的台灣系列五之一)拔掉舌頭 不講理的政治台灣
(不講理的台灣系列五之二)國慶日快樂,動物農莊
(不講理的台灣系列五之三)當歷史不過一包衛生紙
(不講理的台灣系列五之四)反啟蒙的台灣經驗
Powered by ScribeFire.